得知张飞死讯后,刘备仅仅说了四个字,语气平静得令人心惊,而这短短的四个字却让诸葛亮彻底看清了刘备的真实面目。张飞,刘备与关羽并肩作战的结义兄弟,在三人中最为火爆,性格直率,外表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高大的身躯、威严的面容,深邃的眼神和黝黑的皮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外在的暴力气质与他的内心世界反差巨大。张飞虽然有着让人畏惧的脾气,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文采出众,深知兵法谋略。这个三国中的猛将,绝不仅仅依靠蛮力和勇气,他的聪慧和谋略让他在战争中屡屡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这位勇猛的将军脾气火爆,极为严格且苛刻。张飞对部队管理要求极高,他严惩每一个犯错的士兵,哪怕是最微小的过失也不能轻饶。他常常亲自惩罚下属,哪怕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也时常受到责罚。这种苛刻的态度让士兵们对他又敬又怕,却也滋生了怨恨。他要求部队的战斗力达到极致,却忽视了与下属之间的感情交流,导致不少士兵心中不满。许多人感到,作为统帅,张飞未必尽到了照顾部下的责任。
当得知关羽惨死于东吴之手时,张飞心中积蓄了无尽的怒火与悲痛。他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仿佛兄弟的死带走了他的一部分灵魂。他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整军备战,誓要为关羽复仇。他对复仇的执念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要求将士们在仅仅三天内完成制作战甲、战旗等一切准备工作。此时,张达和范疆两名将领看着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知道短短三天时间根本不可能准备好所需装备。两人心生一计,请求张飞宽限时间。然而,张飞愤怒至极,觉得任何拖延都不可原谅,便将两人绑在大树上,亲自鞭打,施以严刑,每人五十鞭。此举加深了张达和范疆对张飞的怨恨,愤怒的他们决定在夜幕降临时铤而走险,借机除掉这位曾让他们痛苦的上司。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张达和范疆趁着酒后迷醉的张飞毫无防备之际,悄然接近他,心中充满复仇的决心。两名将领毫不犹豫地挥刀向张飞发动致命攻击。在寒光闪烁的刀锋下,张飞来不及反应便倒下了,鲜血洒满地面。随后,他们将张飞的头颅割下,急忙逃往东吴寻求庇护。然而,东吴清楚接纳两名凶手意味着巨大的隐患,可能激起蜀汉的怒火,直接引发一场战斗。因此,他们决定将张达和范疆送回蜀汉。很快,张飞的儿子张苞便以凌迟之刑对这两名叛徒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刘备得知张飞之死后,泪水止不住地涌出。他站在大殿中央,凝视远方,痛彻心扉。失去关羽的悲伤尚未平复,这一次,他又失去了另一个亲如兄弟的战友。张飞,那个与他并肩作战、共筑蜀国梦想的英雄,永远离开了他。刘备内心的痛苦无法言表,心头充满了无尽的悲伤与惋惜。张飞,是刘备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他的勇猛、他的忠诚,以及那一声声令敌军胆寒的怒吼,都是刘备珍贵的财富。张飞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将领,更是刘备在乱世中最依赖的助手。
然而,刘备内心却也有些许不满,张飞的脾气火爆,处理事宜过于果断且直接,这种行事风格让刘备时常感到尴尬。他曾试图劝解张飞,期望他能有所改变,但张飞始终不以为意。张飞的严厉和对部下的苛责,虽有其目的,但无疑给刘备带来了不少困扰。尽管如此,刘备深知张飞对自己的忠诚,他愿意为了蜀汉付出一切。
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备与张飞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张飞的勇猛与果断依旧,但他酗酒和莽撞的行为使得刘备越来越失望。刘备回想起张飞曾因醉酒失误导致失去徐州,内心的不满与愤懑愈加深重。虽然刘备从未真正考虑过除去张飞,但这样的念头却偶尔出现在他的心头。随着时间推移,刘备逐渐变得更加冷酷和现实。他开始注重个人利益,而张飞和其他部下则更多地成为了他手中的工具。
诸葛亮看到了刘备性格的变化,他察觉到刘备的内心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仁爱宽厚的刘备,似乎在统一大业的推动下变得越来越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面对这一变化,诸葛亮虽心有不舍,但他明白,这就是乱世中的必然选择。为了蜀汉的未来,为了共同的理想,诸葛亮决定继续为刘备效力,哪怕他知道这个刘备已经不再是那个他最初所崇拜的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