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吕布麾下的头号猛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性格,被誉为当时的顶尖战将之一。他的勇猛与智谋堪比张辽,但却在吕布败北后,遭遇了曹操的残酷命运。曹操,一向以爱惜人才著称,为什么在面对高顺时,毫不留情地斩杀了他呢?
199年,白门楼。那一天,吕布、高顺与陈宫被曹操的军队捉拿,并一同押送至曹操面前。陈宫与曹操虽有旧情,但他忠于吕布,不肯投降。曹操尽管尝试劝说陈宫归降未果,最终依照军法将其处决。吕布见状,求命保命,但曹操采纳了刘备的建议,认为吕布性格反复无常,留他必是后患,因此也下令将其斩首。至于高顺,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唯一知道的是,高顺的头颅最终与吕布、陈宫一同被送到许昌,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在中国古代,许多将领被俘后,史书都会详细记载他们的表现,不论是英勇作战,还是豪言壮语,都会有不少篇幅来描述。陈宫和吕布的死前言辞都得到了详细的记录,而高顺却没有留下任何对话或豪言,历史书籍只是简洁地叙述了他被处决的结局。从这一点来看,高顺被俘后,曹操可能并没有对他施加过劝降的尝试。
然而,倘若从高顺的背景和品质来看,他完全值得被“劝降”。他是那种少有的优秀将领,身上几乎集齐了所有的良将素质。他为人清正不阿,不饮酒,威严十足,军纪严明,统领的“陷阵营”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高顺还曾带领部队击败刘备,抗击夏侯惇,足见其军事才能之高。
高顺不仅在对外作战时勇猛无畏,处理内务时也是果断决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196年,郝萌叛乱时,吕布一时混乱,不知如何应对,而高顺则凭借清晰的判断力,迅速识别出叛乱的根源并镇压了叛乱。他在作战中极具冷静与理智,统领部队以高效的策略成功平定了叛乱。此举让人对他更加佩服,因为这不仅仅是勇猛,更是智慧与果敢的结合。
在吕布与臧霸发生矛盾时,高顺劝谏吕布不要因贪图财物而损害自己威名,足见他有大局观,不会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他的忠诚不容质疑,甚至在吕布不公正地将其部队交给魏续统领时,高顺依然毫无怨言,始终忠心耿耿。
然而,尽管高顺具备如此卓越的才能,曹操却未能对他施以宽容。我们可以推测,曹操并没有采取劝降的策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军法的约束,二是高顺对吕布的死忠。曹操的军法严厉,对那些反抗到底的人,没有半点宽容的余地。高顺的部队曾是吕布军中的骨干力量,留他在曹操麾下,无疑是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即使曹操愿意劝降高顺,他也很难有合适的方式,因为高顺本就是吕布的死忠,且在吕布被杀之后,他必然视曹操为死敌。
此外,高顺的在并州军中的威望非同一般。他不仅是吕布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部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即使曹操愿意收留高顺,恐怕也无法安抚其他并州旧部的心态,他们或许会产生不满情绪,这使得曹操在面对高顺时,不得不考虑到他带来的潜在威胁。
与高顺不同,张辽在并州军中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且他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曹操更容易接纳他。而高顺,若留在曹操手下,不仅会带来对其他将领的威胁,还可能在曹操内部引发动荡。
总结来说,尽管高顺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具备所有良将的素质,但他对吕布的死忠以及在吕布军中的影响力,使得曹操不得不狠下决心,无法对他网开一面。军法严明,曹操不能破例,而高顺的死忠也让曹操对他始终心生忌惮。如此一来,即使高顺具备与张辽匹敌的才能,曹操依然不得不将他斩于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