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曾有过一句话:“要听太太的话儿,但太太的话儿可不全得听。”你听懂了没有?反正曾仕强紧接着又说:“如果你听不懂,那就是你的问题,怪不了别人。” 这话一听就深有哲理,似乎在提醒我们,无论听谁的话,都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思考。如果听不懂,那就要反思自己是否足够智慧。至于刘备,他会怎么回答呢?“怪诸葛亮呗!”那诸葛亮还没出山时,刘备的抱怨又该指向谁呢?其实,不论有诸葛亮还是没有,曹操周围的那些诸侯们,似乎都在遵循着曾仕强的这条“法则”。要是都听话了,也就不会有三国的纷争了。
那些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早就玩得有模有样。那么刘备呢?虽然他是汉室宗亲,什么“刘皇叔”的身份给他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同样也把他绑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汉室宗亲虽多,皇叔也不止一个,为什么偏偏是刘备喊得最响?这其中的道理,不禁让人琢磨。归根结底,刘备的命运也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密切相关。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还政于汉献帝呢?有人会认为,曹操这么做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还是不小心被驴踢了?不过从历史来看,这其中自然有更复杂的原因。曹操之所以将政权交还给汉献帝,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为了借天子的威名为自己树立权威,利用这种“狐假虎威”的策略;二是因为曹操并不缺乏成事的能力,显然他并非像张良那样不能自立,而是选择了以汉献帝为名,稳住自己的位置。
曹操刚出道时,确实是个热血青年,满怀抱负,想要为国家出一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野心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后期,他早已不满足于仅仅辅佐他人。如果他有机会掌握权力,完全可能自立为王,甚至篡汉而立。而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的决定并非因为软弱无能,而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最为稳妥的路径。汉献帝那时并未完全具备掌控权力的能力,曹操作为辅佐者的角色显得更为合适。
到了刘备这里,他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了。当他和曹操一同见到汉献帝时,后者提出让两人一同担任左右丞相。这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一步登天的机会,哪能不乖乖听从?毕竟,若能够和曹操一起辅佐汉献帝,未来的局面将会大大不同。然而,刘备的地位在一步步升高之后,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旦有了自己的地盘,刘备便渐渐不再是那个听话的“皇叔”,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
当鲁肃请求借荆州时,关羽便提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透露出刘备在心态上的变化。土地本应是汉献帝的,而关羽的话,显然也是刘备内心的声音——已经占据了的地方,谁愿意轻易放手?当时汉献帝让刘备进京当官,但即便是丞相之职,刘备也未必愿意接受。这种情况下,刘备的内心并没有完全臣服于汉献帝的权威,反而开始有了更大的雄心。
这就是刘备与曹操之间的一大差别:在初期,刘备虽然是曹操的对手,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汉献帝的忠诚,而当他自己站稳脚跟后,便开始渐渐“听调不听宣”,不再是那个乖乖听话的“皇叔”,而是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展现出了更为独立和果断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