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姜维可谓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字伯约,生于202年,出生地在天水郡冀县,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最初,姜维是魏国的将领。公元228年,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姜维因被魏国怀疑有异心而不得不投降蜀汉。诸葛亮见他有才,亲自培养他,最终让姜维成长为一位足以独当一面的蜀汉将领。
尤其是在费祎去世后,姜维接管了蜀汉的兵权,并开始频繁发起北伐中原。他与曹魏的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人多次交锋,虽然结果时常以失败告终,但这无疑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实际上,诸葛亮在姜维归降之前,早已有了一个接班人的人选,那便是他的侄子——诸葛乔。
一
诸葛乔,诸葛瑾的次子,生于公元204年。诸葛乔年少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这使得他和其兄长诸葛恪一样,在当时声名显赫。与诸葛瑾有多个子嗣不同,诸葛亮则长期未曾有子,直到227年,诸葛瞻才出生。就在这之前,诸葛亮曾向兄长诸葛瑾请求过继儿子的事宜。诸葛瑾最终同意,将自己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士族家庭中并不罕见。
例如司马师与夏侯徽结婚多年,尽管育有五个女儿,却始终未能有一子继承家业,最终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关于诸葛乔何时来到益州并未有确切记载,但根据历史学者的推测,考虑到刘备是在公元214年才完成平定益州的战争,诸葛乔应当是在这一年之后才过继到诸葛亮麾下。
二
诸葛乔到达益州后,诸葛亮视他如亲生子般照顾,甚至为他改了表字。诸葛乔原来的字是“仲慎”,改为“伯松”,这个名字寓意深远。因为诸葛乔在诸葛瑾的儿子中排行第二,所以原名中带有“仲”字,继承了长子的身份后,便使用了“伯”字,这与古代的“伯仲叔季”命名法则相符。正如孙策的字是“伯符”,孙权的字是“仲谋”。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他临终时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同年,刘禅即位后,将诸葛亮尊为“相父”,并册封诸葛乔为“驸马都尉”。尽管受到了蜀汉朝廷的厚待,诸葛亮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诸葛乔的要求。相反,他对诸葛乔的管教更加严格,期望他能具备真正接班的能力。
公元225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后,将战略重心转向了曹魏。227年,诸葛亮亲自前往汉中,准备进行北伐。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让诸葛乔待在成都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将他带到战场前线。根据《三国志》及其他史料记载,诸葛亮安排诸葛乔与普通士兵一起生活,并且让他负责督运粮草等后勤工作。大家都知道,蜀道难,山路崎岖,粮草的运输任务异常艰辛。为了磨练诸葛乔的意志,诸葛亮把他派到了最艰苦的岗位。诸葛亮深知,要让诸葛乔承接自己的事业,绝非易事,必须经过艰苦的锤炼。
三
尽管诸葛亮对诸葛乔倾尽心血,然而,命运却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公元228年,年仅25岁的诸葛乔因病去世,这对于所有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正是在这一年,诸葛亮接纳了姜维的投降。姜维和诸葛乔年龄相仿,或许是在姜维身上,诸葛亮看到了诸葛乔的影子。因此,他对姜维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某种意义上说,姜维的加入虽是一个意外,但也恰好填补了诸葛乔的空缺,正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姜维的身上,诸葛亮再次看到了一丝继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