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孙策在遭遇刺杀后重伤不治,于是将权力传给了当时年仅18岁的弟弟孙权。在临终前,他对孙权留下了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那时起,孙权在周瑜的辅佐下,逐渐掌握了东吴的实际控制权,并在周瑜的帮助下,取得了改变战局的赤壁之战胜利,稳固了东吴的地位。
到了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他将周瑜的次子周胤剥夺爵位,免去官职,放逐到庐陵郡(今江西吉安市一带)。虽然诸葛瑾与步骘联名上书请求宽恕周胤,承认他的过错不至于如此严厉的处罚,但孙权在表露自己对周瑜的深厚感情后,依旧要求周胤改过自新,而没有立刻赦免他。直到朱然与全琮再次上书求情,孙权才答应给周胤赦免,但此时周胤已经因病去世。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的深思:既然周瑜在稳固东吴政权、帮助孙权对抗曹操方面功不可没,孙权为何却如此冷酷地打压周瑜的儿子?从中可以窥见孙权对周瑜的复杂心态。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剖析。
周瑜在东吴阵营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既是孙策的好友,又是孙策的得力助手。周瑜不仅早早与孙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在孙策初立时,周瑜对其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三国时期,普通平民家庭出身的将领极为罕见,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家族背景,而周瑜恰恰出身于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周家。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是汉朝的太尉,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这使得周瑜家族在当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孙策讨伐董卓时,周瑜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在孙策的家族尚未完全崛起之时,孙策便需要依靠周瑜家族的影响力。孙坚去世后,周瑜不仅给予孙策许多经济上的帮助,还通过联络士族,帮助孙策巩固了与上层士族的关系。直到195年,周瑜才正式加入孙策的阵营,这时他带着兵力五百人,带着粮草与器械,星夜奔赴与孙策会面。周瑜不仅“带资入股”,更凭借自己的出色才华,迅速成为孙策的重要谋士。
因此,周瑜与孙策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少年时期的友谊,二是周瑜的资金支持,三是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在孙策去世后,孙权年纪尚轻,无法独自掌控政局,只能依赖张昭和周瑜辅佐。孙策临终时的遗言,便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也显露了周瑜在“外事”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孙权逐渐掌握政权,东吴的地位仍不稳固,面临外敌曹操、袁绍等强敌的威胁。此时的孙权,表面上依赖周瑜,但内心却希望能够彻底摆脱对周瑜的依赖,尤其是在军事上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赤壁之战前,周瑜与孙权的心态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周瑜主张联合刘备抗曹,而张昭则主张投降曹操。两方意见分歧,最终周瑜的主战立场胜出,东吴决定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
在周瑜主战的立场得到认可后,孙权也表面上顺从,实际上,他心中恐怕有着对周瑜越来越深的不安。赤壁之战后,周瑜的威名大振,但他仍然年轻,且极具雄心,这使得孙权在内心深处对周瑜的威胁感愈加加深。尤其是在周瑜去世后,孙权才能真正掌握东吴大权。
周瑜去世后,孙权开始更加积极地清除与周瑜相关的影响力,打压周瑜的亲属,甚至包括周瑜唯一健在的儿子周胤。孙权的做法引发了许多东吴官员的不满,认为他对周瑜家族过于苛刻。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政治清算,而是孙权长期内心积压的不满和焦虑的表现。他既想继续稳固自己的统治,又不能完全放任周瑜家族的势力。
这种复杂的心态,实际上并不罕见。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统治者都会对权臣的家族采取类似的打压措施。周瑜家族的后代,虽然功勋显赫,但最终的命运并不太好。这一切的背后,是孙权在权力斗争中的深思熟虑和心态变化,反映了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逐步掌握并巩固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