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露寺》中,东吴的“乔国老”用一段歌词,夸赞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四兄弟如同四朵美丽的金花。他提到,刘备是汉帝的玄孙,血统显赫,身负天命;他的二弟关羽,身手非凡,青龙偃月刀威震四方;三弟张飞勇猛过人,足以敌得过千军万马;四弟赵云更是武艺高强,历战沙场,斩敌如麻。大致如此的诗意赞美,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这些人物的英雄气概。然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却与这些赞誉背道而驰——在当阳长坂之战中,除了张飞,刘备军中还有谁能够如他一样,在桥头凭一声怒吼,喝退曹操的大军呢?
不论是从《三国演义》的描述,还是《三国志》的记载,我们都会发现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在刘备阵营中,除了张飞,其他人,包括关羽和赵云,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便是《三国演义》里曾强调的“威震四方”的关羽,亦没有能力像张飞那样独自挡住曹军的进攻。
在我们进一步探讨“能挡水断桥”的人选之前,不妨先分析一下曹营中的其他将领,特别是关羽和赵云在曹军眼中的形象为何并不令人畏惧。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有时显得有些无奈。他被许多人追逐,尤其是曹营的将领们,认为击败关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捷径。尽管关羽勇武无双,屡次斩将杀敌,但在许多场合,尤其是在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他并未能真正让曹营将领们心生敬畏。
关羽的威名虽大,但曹营的许多将领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以“擒拿关羽”为荣。例如,夏侯惇便有过两次与关羽单挑的记录,而且都没有败给关羽,说明他对关羽并无过多的惧怕。在夏侯惇看来,关羽并不是什么无法战胜的对手。甚至在水淹七军和斩庞德的壮举后,曹营的其他将领依然没有因关羽的威胁而产生恐惧,反倒是对能擒拿关羽的人垂涎欲滴。
与关羽不同,赵云在曹营的威胁度远低于关羽。曹军中并没有与赵云有过直接交锋的高手,尽管赵云有着与张飞、关羽相媲美的武艺,但他并未获得过如同关羽那样的极高评价。唯一真正与赵云有过交手的,是张郃,虽然两人单挑时并未分出胜负,但也显示了赵云并未能让曹军将领们感到“不可挑战”。其他曹营的将领,对于赵云的威胁性并不高,更多的是视他为一个难度适中的对手。
而与关羽和赵云不同,张飞的存在则完全不同。他早在建安三年便被任命为中郎将,经验丰富,性格豪放。曹营的许多将领都曾听闻过张飞的英勇事迹,特别是关羽曾在曹营的多次交战中,反复提及张飞的强大,称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因此,在曹营九将中的许多人,面对张飞时,既畏惧他的勇猛,也知道轻易挑战他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就如在长坂桥前的那一刻,曹营的九将本来是可以联合围攻刘备军,但他们却迟疑了。张飞的名声已经传遍整个曹营,几乎所有的曹军将领都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将军,而是一个能在瞬间改变战局的猛将。这种对张飞的忌惮,让他们不敢贸然出击。甚至在曹操到达时,他能从夏侯兄弟们的神情中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最终下令不轻易与张飞交手。
而站在桥上的张飞,除了有着惊人的武艺和声势,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在曹营的心中,成了一个不能轻易挑战的象征。在那时的刘备军中,除了张飞,只有一个人可以在长坂桥前,凭借威声喝退曹军,那就是诸葛亮。虽然他的计谋和勇猛广为人知,但他深知,若非必要,绝不会与曹军正面交锋。然而,如果真到了极限时,诸葛亮不一定会输给任何人。
总结来说,虽然张飞的声势令人胆寒,但曹营诸将的犹豫和迟疑,更多是因为他们对张飞的“威名”产生了过度的恐惧,甚至在此时,诸葛亮也可能是唯一能通过计策和声势,吓退曹军的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