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随着董卓的死,天下进入了更为动荡的局面,各地诸侯纷纷争权夺利,呈现出群雄割据、不断相互征战的局面。这一时期最为瞩目的当属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奠定了未来三国鼎立的格局。然而,除了这三人之外,袁绍的雄图霸业、刘璋的益州割据、刘表的荆州治地等,都是那个乱世的关键力量。将目光转向北方,曾经和袁绍并肩的公孙瓒,也一度是北方最强的诸侯之一,其盛况可与他人匹敌。
公孙瓒虽出身于世家,但因母亲身份低微,只能在小官职中打拼,年少时的他,也像刘备一样,面临着不平凡的命运。刘备虽有皇室血统,但因家境贫寒,年年为生计奔波,只能靠织席和卖鞋维持生计。幸运的是,他们都在年轻时遇到了一位非凡的导师,那就是卢植。卢植一生淡泊名利,却成就了许多后来者,尤其是在他的教导下,公孙瓒和刘备都受益匪浅。
卢植生于东汉永和四年(139年),出生地在涿郡涿县,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涿州市一带。巧合的是,他与刘备是同乡。年轻时,他便拜入当时著名经学家郑玄门下,跟随他一起学习。之后,卢植继续向大儒马融求学,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马融的学堂里,卢植并非盲目跟从,而是注重自己独立钻研,力求发现更深的道理和学问。尽管马融身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他的教学方式有些另类——教室里挂着红色的纱帐,边上则有歌女舞女为学生表演,偶尔也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可是,卢植一直专心致志,不曾让表演影响自己求学的心态,因此深得马融的赏识与尊敬。
学有所成后,卢植回到家乡,开始教授学术,公孙瓒与刘备便在此时前来拜师。随着卢植的名声日渐远播,许多地方的州郡都开始邀他出仕,但卢植始终未曾应命,直到朝廷召他为博士,这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公元175年,九江郡爆发了蛮夷叛乱,卢植被任命为九江太守,奉命前往平定。他不仅学问渊博,还拥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很快便将叛乱镇压下来。但他并不急于留在官职上,而是选择辞官归隐。卢植的辞官,并未让他远离朝廷。之后,当九江再次爆发叛乱时,朝廷再次征召卢植。他成功完成了任务,随后回到朝廷担任议郎。卢植与蔡邕、杨彪等学者一起,参与了大量儒家经典的校对工作,并且为《东观汉记》的续写贡献了力量。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风头一时无两。为了平定黄巾军,汉灵帝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负责冀州的平乱。尽管黄巾军人多势众,但卢植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接连获得胜利,将黄巾军的首领张角逼入广宗城。面对守城的敌军,卢植一方面围攻,另一方面指挥着工匠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彻底摧毁敌人防线。然而,在此关键时刻,汉灵帝派来的监军左丰因未能向卢植索取贿赂,心生嫉恨,转而诬告卢植故意拖延战事。朝廷听信谗言,卢植被罢职并押送回京,最终遭到“减死罪一等”的判决。虽然卢植并未向贼臣屈服,但他在这时与刘备的经历颇为相似——两人都曾因拒绝行贿,而遭遇了命运的捉弄。
在监禁中,卢植的忠诚与坚守并未被忽视。后来,皇甫嵩凯旋时,为了挽救卢植,公然赞扬他在冀州的功绩,最终汉灵帝才将其释放并恢复了职务。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朝中政权斗争愈演愈烈,董卓趁机进京掌控朝政,并迫使少帝刘辩逊位,立刘协为帝。此举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唯有卢植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抗议。董卓听后大怒,原本打算直接处死卢植,但在蔡邕与彭伯等人的劝说下,为了避免激起全国士人的反感,董卓才决定免去卢植的职务。不久后,卢植上书辞职,而董卓表面上同意,暗地里却派人追杀。幸运的是,卢植早有准备,选择了隐秘的道路成功逃离了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