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常说,三国鼎立的格局里,曹操占“天时”,孙权得“地利”,而刘备则拥“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身边聚集了许多顶尖人才,使得曹操和孙权都心生羡慕。孙权羡慕刘备手下人才,我觉得很好理解,毕竟江东人才有限;但曹操的情况似乎不同。他本就占据“天时地利”,又统领了当时中原大部分的精兵良将,文臣武将如云,为何还会羡慕刘备呢?
若从人才数量上看,刘备集团确实远远不及曹操。特别是蜀汉后期,名将相继凋零,谋士逐渐稀缺,呈现出后继乏力、气数将尽的景象。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蜀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基数也少,很难源源不断地产出顶尖人才。相同的情况在江东集团也存在,孙权的势力虽然富庶,但地理范围有限,难以与北方中原相比。
反观曹操,他割据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占据历代王朝重点经营的中原地区。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文化教育发达,自然可以为曹魏集团提供大量杰出人才。可以说,曹操手下无论是名将还是谋臣,数量和质量都远胜于刘备和孙权。既如此,那“曹操羡慕刘备”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我认为是成立的,但并非泛指人才整体,而是因为两个人——关羽与诸葛亮。
先说关羽。在汉末三国的武将群体中,关羽的综合实力几乎无人能及。他不仅武艺高强,智勇双全,还兼具战略眼光与治军能力。曹操手下虽然名将如林,但真正能与关羽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张辽。然而张辽自己都承认在关羽面前有所不如。其他如许褚、典韦、徐晃、乐进等人,虽然各有所长,却缺乏关羽这种全面的均衡实力。
关羽早年追随刘备时,势力尚小,他甚至担任过马弓手。但他凭借超凡的勇武逐渐脱颖而出。白马之战,他率领一支小部队,突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威震天下。这一战堪称三国武将的经典战例,也让曹操手下的悍将们难以匹敌。之后在汉中战役,关羽虽未正面参战,却率领数千兵力牵制住曹魏援军,迫使夏侯渊陷入孤立,最终丧命沙场。
等到关羽镇守荆州,他已是蜀汉的最高军事统帅之一,掌控半数兵力。江陵在他手中经营得固若金汤,若不是后方糜芳、傅士仁背叛,荆州绝不会轻易丢失。江陵失守之后,曹魏大军围攻两年仍未攻下,足见关羽在军事与内政上的能力。更难得的是,关羽在水战方面也颇有建树,仅次于东吴水军。樊城之战,他一举歼灭于禁、庞德数万人马,震慑曹操,使其一度考虑迁都。这种水陆全能的统帅,曹操岂能不心生遗憾?未能留住关羽,实乃他一生的憾事。
再看诸葛亮。刘备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前,四处漂泊,常年依附于人。可当诸葛亮加入之后,刘备如虎添翼,凭借顶层战略规划,成功联合孙权,于赤壁大战大败曹操,彻底粉碎其一统天下的野望。若没有诸葛亮,曹操早就顺利称帝了。
论单一才能,诸葛亮或许不及曹魏阵营的郭嘉、贾诩在谋略上独步一时,也未必在内政上全面压倒荀彧、陈群。但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全能:他是“六边形战士”,无论是内政、军事、外交还是战略布局,都极为精通。而且他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无私与忠诚。刘备去世后,他不但没有谋权,反而竭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的存在,使蜀汉延续数十年。
这些成就虽在曹操死后才逐渐显现,但在世时,诸葛亮已凭借赤壁之战和后续的筹划展现出不凡的才华。对于爱才如命的曹操来说,这样的人物被刘备抢先得到,怎能不心生嫉妒与遗憾?
综上所述,曹操确实有理由羡慕刘备。不是因为刘备的人才整体超过了他,而是因为刘备独得关羽和诸葛亮这两位旷世奇才。一个是战场无敌、治军有方的武圣,一个是全能全面、忠诚无私的智圣,这样的组合放在谁的对手阵营中,都会让人既羡慕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