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帝第五次东巡,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行。此行自咸阳启程,十一月抵达云梦,继而顺江而下,经丹阳、钱塘,登上会稽。其后途经吴地,沿海北上,终至琅邪。面对浩瀚无际的大海,这位帝王似乎第一次感受到疆土之外的辽阔与神秘。就在这里,他再度遇见了九年前曾经奏请出海求仙的方士徐福。
早在九年前,方士们曾言海外有三座仙山,居有仙人并藏长生不死药。徐福便是其中一人。秦始皇为此投入巨额财富,资助他们远航。六年后,这批方士不仅无功而返,甚至有些人暗中议论皇帝的不是,结果被秦始皇一怒之下处死。然而,当徐福再度出现时,始皇却未予以惩罚。徐福解释说:“蓬莱仙药确实存在,但屡遭巨鲛鱼阻碍,难以靠近。若能派遣善射之士随行,见则以连弩射之,必能得药。”由此可见,徐福或许确曾数度远航,只是因海上险阻无法成功。
就在此夜,秦始皇梦见与“海神”搏斗,便询问占梦博士。博士解梦道:“水神不可现身,其象乃大鱼蛟龙。今上祭祀虔诚,却遇恶神阻扰,唯有诛之,方能迎来善神。”于是秦始皇亲自乘船出海,巡视至荣成山未见异象,直至芝罘,才发现一条巨鱼,当即命人射杀。自此,故事戛然而止。弑“恶神”之后不久,秦始皇染疾,直至病亡,终未等到所谓仙药。而徐福的踪迹,也在历史长河中消散无迹。
徐福东渡的传说,却在后世逐渐发酵,成为东亚范围内的文化符号。自日本九州到青森,乃至韩国济州、釜山,都流传着徐福登陆的故事,甚至有人称日本神武天皇便是徐福。最早的文献记录来自《史记》三处记载:《秦始皇本纪》写徐福请斋戒率童男女出海求仙;《始皇本纪》三十七年载其称因鲛鱼阻碍求药未果;《淮南衡山列传》更言徐福以谎言奏称见海中大神,索要童男女与工匠,遂率三千人东渡,再也未归。这些记载虽简,却使徐福之事扑朔迷离。
至汉代,徐福的传说更为具体。《三国志》记其定居澶洲,《后汉书》甚至言其“遂止此洲”,暗示其未归。至五代后周,僧人义楚在《义楚六帖》中首次明确指出徐福到达日本,且日本僧人亦言其后裔姓“秦”。自此,徐福东渡与日本文化起源联系在一起。宋代文人则在诗作中记载徐福带去工匠与典籍,契合中原文明东传的轨迹。此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纷纷声称是徐福的出发地。直至近现代,徐福的故事仍不断被赋予新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徐福东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探索与想象。战国时齐地就盛行“三神山”传说,齐人邹衍更提出“大九州说”,构建了中国之外还有八大洲的宏大图景。秦始皇身为内陆之君,却多次东巡海边,刻石铭德、移民沿海,甚至在咸阳宫苑建造海池、模拟蓬莱山,种种行为都显露出他对海洋的渴望与征服欲。他对海洋的“占有式热爱”,与秦国开疆拓土的气质一脉相承。
至于徐福的归宿,虽无定论,但以当时航海技术推测,他极有可能抵达朝鲜南部,再渡日本。史实与传说之间,虽有模糊,却无疑揭示了秦代已有较强的近海航行能力。后世东亚文化圈借徐福传说,来彰显汉文化东传的深远影响。日本以此自诩文化正统延续,甚至有皇族称徐福为“国父”;朝鲜亦有徐福传说流布,济州岛、智异山皆被赋予“三神山”的影子。
可以说,徐福东渡不仅是一段历史谜团,更是东亚文明交流的象征。它既是古代中国人探索海洋的壮举缩影,也是日韩等国文化认同与历史建构的素材。至今,徐福的故事依然在中日韩之间流传不绝,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篇改写后的文章再按历史线索分为几个小标题,让整体阅读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