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将帝位禅让给了养子赵昚,并自此成为太上皇。赵昚继位后,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宋孝宗。然而,刚登基不到一个月,宋孝宗便于七月发布诏令,恢复岳飞的元职,并为其举行隆重的改葬仪式,还专门指示追查岳飞的后人,并特别录用其子孙。到了十月,宋孝宗再次发布诏书,将岳飞的六位孙子任职。与此同时,他还发出了两份平反岳飞的诏书,其中特别提到岳飞“事上以忠”,使得岳飞的冤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这一系列的举动标志着岳飞冤屈的彻底昭雪,尽管岳飞已被害二十年之久。
岳飞的冤屈迟早会得到平反,尤其是在南宋与金国的长期对峙背景下,岳飞作为一位重要的武将,其冤屈得到平反,能够有效激励南宋的军队士气,增强其对朝廷的忠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宋高宗赵构在岳飞冤屈中的责任不可忽视。虽然宋孝宗在给岳飞平反的诏书中提到了部分宋高宗的功劳,但这并不能完全掩盖赵构对岳飞冤屈的间接责任。
有意思的是,虽然宋孝宗和宋高宗的父子关系极其亲密,且宋孝宗的庙号“孝”也足以体现他对父亲的敬重,但他为何在刚刚登基后便迫不及待地为岳飞平反呢?这一举动似乎带有一些打击宋高宗政治声誉的意味。那么,宋孝宗此举的深层意义何在?
当宋高宗禅位时,年仅55岁,远未达到老态龙钟的年纪。他主动禅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在与金国的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和平,但当金国皇帝完颜亮在绍兴三十一年撕毁和约,南下侵宋时,尽管南宋最终抵抗成功,宋高宗的政治声誉却遭受了重大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宋高宗选择通过禅位来逃避责任。而此时,南宋内部主战派的声音逐渐高涨,为岳飞平反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岳飞冤屈的平反,除了是宋孝宗主战立场的表达外,更是他对即将展开北伐的前奏。平反岳飞,实际上也是为了振奋士气,给军队带来更强的斗志,为北伐做准备。实际上,在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和约前,国内就有一些人提出恢复岳飞爵位和安置其家人的建议,这一建议获得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平反岳飞,才能激发士气,增强抗金的决心。
而对于宋孝宗个人而言,他继位后立志恢复中原,言辞激烈,表态要“一统四海”。为岳飞平反,恰恰与他的政治理想相契合,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岳飞的公平正义,更是对士兵、对民众的一种激励。为了实现北伐,宋孝宗需要稳定朝堂的内部环境,特别是需要获得关键政治力量的支持。因此,他通过平反岳飞,既能激励士气,又能顺势了解宋高宗的态度,为自己后续的政治决策铺路。
宋孝宗登基初期,虽然拥有雄心壮志,但他仍然需要借助父亲宋高宗在朝堂中的影响力。毕竟,宋高宗统治三十多年,深厚的政治根基不可能轻易被打破。岳飞冤屈的根源在于宋高宗时期的决策,虽然表面上是秦桧的所为,但实质上,杀害岳飞的命令正是出自宋高宗之手。因此,宋孝宗要通过平反岳飞,来试探宋高宗的反应。如果宋高宗反应强烈,宋孝宗或许会放缓步伐,但如果宋高宗默许,那便意味着他可以尽快推进自己的主战计划。
宋高宗的默许,实际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宋高宗而言,岳飞被杀的意义在于确保与金国的和约维持稳定,避免南宋的武将们过度兴风作浪。而到了宋孝宗继位时,岳飞是否平反,对宋高宗的影响并不大。他对自己政治声誉的损害,更多来自于金国撕毁和约南侵,而非岳飞冤屈的平反。宋高宗的默认,给了宋孝宗足够的信号,表明他可以在没有重大阻碍的情况下推动自己的主战政策。
除了政治目的,宋孝宗还想借此机会清理朝堂上的“秦桧余党”。岳飞被冤杀,秦桧及其党羽是罪魁祸首。宋孝宗通过为岳飞平反,正好借此机会清除这些主和派余党,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为北伐之战准备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宋孝宗迅速为岳飞平反,既是对历史冤屈的纠正,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主战立场,同时清理内部障碍,保障未来北伐的顺利进行。尽管最终“隆兴北伐”失败,但宋孝宗这一举动为南宋的军事士气和对抗金国的决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