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开创汉朝的过程中,他身边有三位极其重要的辅佐人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存在,刘邦想要打下江山、建立大汉王朝是非常困难的。这三人分别是萧何、张良与韩信,他们在楚汉争霸的不同阶段,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三人之中,萧何与张良都得到了善终,唯独韩信却没能落得好下场。那么,为什么只有韩信的结局如此凄惨呢?
首先说萧何。他是汉初的头号功臣,在刘邦与项羽争锋时,萧何主要负责后勤补给,保障了军队稳定的粮草和兵源。正因为萧何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大后方,刘邦才能在前线放心与项羽决战。萧何与刘邦是同乡,早在刘邦尚是布衣之时,萧何已在县衙做官,对刘邦多有照顾。刘邦起兵后,萧何一路跟随,尽管刘邦有时对他心存怀疑,但萧何都能机智地化解危机。比如,当刘邦疑心他可能另有图谋时,萧何不惜将家族中能打仗的族人派往前线,以此消除猜忌。后来,韩信被杀后,刘邦又一度怀疑萧何,反而给他加官进爵,甚至派兵“保护”他。面对可能的大难,萧何主动捐出家产,又一次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及至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心生疑虑,萧何为了避免祸端,干脆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比如强买民田、放高利贷,以此表现出无志于造反的姿态。正因为他能屡屡审时度势,听从劝告,才保住性命,安然终老。
再来看张良。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上几代都是宰相。秦灭六国后,张良便立志复仇,投身反秦事业。因缘际会下,他结识了刘邦,成为其核心谋士。张良为人聪慧,善于出谋划策,刘邦对他极为信赖,从不怀疑。汉朝建立后,刘邦欲封他为万户侯,但张良主动推辞,只请求保留当年二人结识时的留地。张良淡泊名利,加之身体虚弱,根本没有威胁刘邦统治的可能。因此,他能平稳度过一生,成为汉初三杰中另一位得以善终的人物。
然而,韩信的命运截然不同。他本是项羽手下的小官,因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最初刘邦也不重视他,若非萧何力荐,并担心韩信另投他人,刘邦或许根本不会启用他。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后,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助刘邦击败项羽。但他却犯下了大忌:在刘邦被困荥阳时,他竟趁机索要齐王封号。这种挟功要挟,让刘邦心生记恨。更甚的是,韩信虽受封齐王,却迟迟不出兵救援,抱着观望之心,似乎有意坐看刘邦与项羽两败俱伤,甚至可能谋求三分天下。后来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加封他大量土地,他才勉强出兵。项羽覆灭后,刘邦第一时间削去他的兵权,将其改封楚王。韩信出行时总带大批兵卒,立刻被告发意图谋反。刘邦虽然忌惮其才能,不敢贸然正面对抗,但仍设计削弱他的权力。最终,韩信被诱捕,贬为淮阴侯。失去实权后,他仍心有怨恨,还试图与陈豨勾结,密谋京中叛乱。可惜计划泄露,吕后与萧何合谋,将他诱入宫中处死。
韩信的悲剧结局,并非完全是刘邦多疑,而是他自身过于锋芒毕露,且处事不够圆滑。如果他能像萧何那样谨慎审时,或如张良那般淡泊低调,也许能安然度过一生。但他选择了权谋试探,甚至心怀不臣之心,最终只能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可以说,韩信的悲剧,是他才华与性格矛盾所共同导致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