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深夜,九一八事变的炮声还在耳边回响,日本军队猝不及防地对东北区域发动突袭,随之卷起的是全面的侵华战争。短短数年间,大量的土地沦陷,巨大的民众伤亡在历史上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中华儿女以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持续地坚持了整整14年,最终把侵略者从国土上赶出了门槛。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正式画上句号,世界为之震动,也为中国的胜利而庆祝。
也就是说,日本对华发动战争,耗费了整整14年的时间,直到战争的终局。到了1944年3月8日,日军在印度东北部发起英帕尔战役,企图以对英军的持续重压来撬动整个亚洲战场的棋局,但结果却是惨败。日军在印度的推进遭遇严重挫折,补给线频繁中断、气候与地形的双重压迫使部队士气下降,最终被迫撤回原先的出发地,显示出日本在远东扩张中的脆弱与局限。
那么,为什么日本在印度长期鏖战却最终放弃?并非因为印度此时比中国更强大,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供给线被切断、难以获得充足的粮弹与军备;雨季与山地、丛林的恶劣自然条件不断消磨体力;英印军顽强防御并借助盟军的空袭和火炮压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了保住与中国的滇缅公路这一条极为关键的生命线,蒋介石不得不把中国最为精锐的部队调往缅甸战场,与印度英军形成协同防守的态势。这一系列因素让日军在多线受压的情况下难以维持长期、有效的攻势。
在中日战争的初期,日军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战绩,扩张野心随之膨胀,企图把“爪牙”伸到更远的他乡。与此同时,德军在欧洲的战局逐渐陷入被动,希特勒也期望日本在亚洲战场上成为对英国的牵制力量,以减少西线与东线的压力。因此,日方决心发动英帕尔战役,希望通过牵制英国来获得战略缓冲。但印度处在英国的殖民地地位,驻印度的英军实力依然强悍,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印军在地形复杂的高原和茂密丛林中展开顽强对抗。以中国为例,滇缅公路的安全对抗日战争的全局至关重要,蒋介石将大量精锐部队派往缅甸,与印度英军形成共同抵抗日军的态势,从而使日本在多线作战中难以形成有效的集中打击。
牟田口廉也带领约十万日军向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发起猛攻,战线跨越山野、丛林与泥泞的河谷,初期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持续的高压打击、后勤困难与盟军反攻下,战事走向疲态。据统计,日军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踪与被歼的兵力累计高达数万,最终只剩下约三万兵力带着羞惭的撤退回去。英帕尔之战成为日军在远东军事行动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其海陆空三军互相牵制下的力量边界已经被拉紧,无法继续维持大规模的对英印联军施压。
再者,另一层时间因素也不容忽视——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才正式宣布投降。距离英帕尔战役结束尚不久,日军已处于兵力与后勤的极端枯竭状态。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数百万兵力,绝大多数驻守在中国战区和太平洋战场,长期的高强度作战与全球化的补给线断裂使其在远东的持续作战能力濒临崩溃。此时的日军不仅在印度一线难以维持,更在整个东亚和太平洋战区显现出力不从心的态势。中国方面则借助战局的有利变化,逐步开启战略反攻,中国的抗战形势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日本在印度战役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到了战后阶段,日军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区的力量已难以维持长期对抗,国家综合国力的快速衰落使其在亚洲的扩张梦想彻底破灭。中国的抗战胜利,正是依托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国际援助的支持,以及在战略层面所作出的果敢调整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