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历史上形成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独立的国家。在这三个国家的建立中,曹魏的曹丕、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分别于不同的时刻称帝。曹丕在公元220年称帝,刘备紧随其后,于221年在成都登基,正式建立蜀汉。而孙权则在公元229年才登基称帝,这一时间与曹丕和刘备相差近九年。为何孙权的称帝之路如此漫长?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孙权为何最后才称帝?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孙权迟迟未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名不正言不顺”。具体来说,尽管曹丕和刘备的称帝行为在形式上都存在一定争议,但他们的做法还是合乎礼制的。曹丕的称帝虽然被视为“篡汉自立”,但他获得了刘协的禅让,符合了当时的政治形式。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丕在公元220年12月10日,迫使刘协将帝位禅让给他,并且刘协在祭祖庙上完成了正式的禅让仪式,曹丕顺利继位,改年号为黄初,国号魏,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就形式而言,曹魏的“代汉”并没有太大问题。至于刘备,作为汉朝的宗亲,凭借其“恢复汉室”的口号建立蜀汉,称帝也显得名正言顺,类似于刘秀的复兴东汉。与此相对照,孙权的背景则显得有些尴尬。
二、孙权的出身与曹操、刘备的差距
孙权的出身,与曹操和刘备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曹操出自名门,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他是汉相曹参的后裔,而他的父亲曹嵩则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是历任四代皇帝的宫中重要人物。刘备更是汉室的后裔,他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出身高贵。而孙权的祖父仅是一个普通的瓜农,孙权的父亲孙坚更是从下邳县一个低微的官员起步。正因为孙权并没有显赫的背景,尤其在东汉末年讲究“门第”的时代,他的称帝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因此,孙权不得不在多方压力下保持耐心,最终通过不断积累实力,为自己的称帝之路铺平道路。
三、孙权如何通过战争奠定称帝的基础
孙权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关键战役,它为东吴的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之后,孙权的称号逐步升高,开始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等职务。公元209年,周瑜在孙权的指挥下成功击败了曹魏的曹仁,夺取了南郡;接着,孙权派遣步骘出征交州,取得了交州的控制权,为东吴扩展了更多领土。
到了公元219年,孙权决定再次扩大东吴的势力,于是与曹魏联合,共同进攻刘备的部将关羽。当时,关羽正率军攻打襄樊,防线松懈,孙权便派遣吕蒙袭击江陵,成功击败关羽,夺取了荆州。这一举动增强了东吴的实力,同时也为日后与魏国的冲突奠定了基础。为了防范刘备的报复,孙权不仅支持曹丕称帝,还主动向曹丕称臣,并最终被封为吴王。这一封号让孙权离称帝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
四、孙权如何通过胜利积累称帝底气
公元221年到222年,孙权经历了两场关键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帝王底气。第一次,他成功击败了刘备,稳定了江东的局势;第二次,他与曹丕翻脸后,成功击退了魏国的强大军队。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不仅确保了东吴的生存,也为孙权最终登基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刘备和曹丕相继去世,东吴面临的外部压力相对减少,这让孙权更加有底气去实现自己的称帝梦想。
为了增强自身的政治实力,孙权还与蜀汉修复了关系,重新建立了蜀吴联盟。在这一过程中,孙权获得了诸葛亮的支持,后者希望能够联合东吴一起北伐中原。为了维护这一合作,诸葛亮也同意支持孙权称帝。到了公元228年,孙权再度发动了石亭之战,陆逊等人成功在此战中重创了魏国大军,尤其是大司马曹休。此战胜利不仅为孙权的称帝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使得孙权在公元229年最终成功称帝,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
孙权的称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诸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耐心和不断的军事胜利,孙权最终在公元229年登上了帝位,实现了自己早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