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在东汉时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其辖境大体覆盖了今河南东部与山东西南部,是当时十三州之一。兖州下辖的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郡、东平国、东郡、泰山郡以及济北国,共计八个郡国,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战略意义突出。到了汉末三国之际,这片土地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与吕布就曾为争夺兖州而展开激烈的较量,可见其价值非同寻常。兖州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还是人才辈出的沃土,史书记载当时有多位诸侯出自兖州,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七人。
一、刘表
刘表(142-208年),字景升,出身于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他是西汉鲁恭王刘余的后裔,身高八尺有余,相貌温厚端正,气度不凡。年少时便已名声在外,被推为“八俊”之一。光和七年(184年),大将军何进征辟刘表,任命其为北军中候。此后,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并重用蒯良、蒯越兄弟以及蔡瑁等人作为辅佐。李傕等人乱长安时,刘表遣人进贡,因而被加封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并受封成武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蔡瑁等人拥立其次子刘琮继位。面对曹操南征,刘琮举州投降,荆州遂归曹操之手。
二、张邈
张邈(?-195年),字孟卓,兖州东平寿张人。他以才学入仕,初任骑都尉,后升任陈留太守,并参与讨伐董卓的行动。汴水之战后,他归附曹操。张邈与袁绍素有嫌隙,袁绍曾劝曹操杀掉张邈,但曹操并未答应,反而与张邈关系更近。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讨陶谦时,张邈与陈宫突然背叛,迎吕布为兖州牧。结果吕布终被曹操击败,张邈逃奔刘备,而其家族则被曹操诛灭。张邈后来在向袁术借兵途中,被部下所杀,落得一个悲凉的结局。
三、张超
张超(?-196年),字孟高,兖州东平寿张人,是张邈的弟弟。初平元年(190年),他出任广陵太守,参加关东联军酸枣会盟,共同讨伐董卓。兴平元年(194年)夏,曹操攻徐州,张超与兄长张邈一同推荐吕布为兖州牧。兴平二年(195年),曹操回军后,吕布失势,张超率家族镇守雍丘,奋力抵抗曹操,但城池陷落后,张超被杀,家族三族皆遭灭绝。
四、鲍信
鲍信(151-192年),兖州泰山平阳人,东汉末年出任济北相,也是讨伐董卓的联军成员之一。他曾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返回洛阳时恰逢董卓专权,鲍信曾劝袁绍尽早除掉董卓,却未被采纳。公元190年,袁绍、曹操等人举兵讨董,鲍信也积极响应。联军瓦解后,他劝曹操暂时观望。后来青州黄巾军进攻兖州,刺史刘岱不听劝阻贸然出战,结果战死。鲍信于是迎立曹操为兖州牧。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鲍信为救曹操而牺牲,曹操深感恩义,后封其子以表功绩。可以说,鲍信是曹操的重要恩人。
五、王匡
王匡(生卒不详),字公节,兖州泰山郡人。他最初在大将军何进府任职,后来被任命为河内太守。董卓专权之际,王匡与群雄一同起兵讨伐。但最终因妹夫胡母班的亲属与曹操联手攻伐,他在战乱中被杀。
六、孔伷
孔伷(?-190年),字公绪,兖州陈留人。董卓掌控朝廷后,因吏部尚书周毖的推荐,孔伷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虽官职由董卓所赐,但他随即加入讨董的关东联军。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伐,孔伷不久病死于家中。《英雄记》评价他善于清谈,颇有声名。
七、高干
高干(?-206年),字元才,兖州陈留圉县人,出身陈留高氏。他才智出众,文武兼备。东汉末年,他与荀谌一同劝说韩馥让出冀州牧之位。袁绍平定河北后,任命高干为并州牧。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高干在西线配合作战,但因曹操准备充分,未能奏效。公元202年,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内讧并与曹操交战,高干联合郭援攻打平阳,但大败,郭援被庞德所斩。袁尚溃逃后,高干名义上归降曹操,仍任并州刺史。
综上所述,兖州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群雄辈出的舞台。刘表、张邈、张超、鲍信、王匡、孔伷、高干,这七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乱世风云中起伏沉浮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