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知道,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出现,到唐朝的时候慢慢走上正轨。不过在隋唐那时候,选官的办法可多了去了,科举制也就是个辅助手段,举荐和恩荫才是主流呢。一直到宋朝,通过科举选拔官员才真正火起来,好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靠着它实现了人生逆袭,“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局面也就这么形成了。
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主要是科举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唐代一场科举下来,考上进士的也就十几人、几十人,少的时候甚至只有几个人。可到了宋朝,进士科一次能录取好几百人。不过啊,虽说比以前录取得多了,但对于天下那么多读书人来说,想考上还是难如登天。
而且在宋仁宗之前,宋朝科举除了解试、省试会淘汰人,殿试也有 “末尾淘汰制”。就是说,就算你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见皇帝了,还是有可能落榜。这本就是选拔考试,淘汰人也正常,可就有这么一个文人,因为这事儿搞出了大动静。
这人叫张元,是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很有才华,参加过好几次科举考试,结果都在殿试这关栽了跟头。也许他见过宋真宗,也许见过刘娥,可就是入不了他们的眼。按史书记载,张元 “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应该是个相貌堂堂、气质不凡的人,可朝廷就是没看上他。
张元气不过啊,一跺脚就投奔西夏去了。当时的西夏,本来是北宋的藩属国,经过李继迁、李德明两任国主的努力,已经兵强马壮了。第三代国主李元昊年轻气盛,不甘心向北宋称臣,一门心思就想称帝,和北宋平起平坐。
李元昊虽然地处边陲,但他聪明着呢,知道光靠蛮干可不行,就使劲招揽人才。像张元这种对中原心怀怨恨的文人,正合他的心意。两人一见面,那叫一个投缘。张元就给西夏出谋划策,帮忙建立典章制度。李元昊称帝后,也不含糊,封张元做中书令。
在西夏,中书令那可是一等一的高官,地位比宰相还高呢。李元昊称帝,这在北宋看来就是反叛,宋仁宗气得不行。可李元昊不怕,张元更不甘心只当一个小国军师,他一个劲儿怂恿李元昊对宋朝用兵,想给宋朝点颜色瞧瞧。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挑起了宋夏之间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三川口之战是宋夏战争的第一战,双方没什么试探,就在延州来回较量。好多史书说这是北宋对西夏的第一次败仗,可我觉得双方损失都不小。西夏作为进攻方,最后没拿下延州就撤走了,算不上胜利;北宋作为防御方,虽然一直被动挨打,但好歹守住了延州,也不能算失败。
关键是好水川之战,这时候北宋已经很重视西夏了,派出夏竦当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当副使,这阵容够豪华了吧。可因为韩琦太固执,大将任福又贪功,结果中了西夏的埋伏。宋军在好水川被打得大败,一万多人战死,主要将领几乎都殉国了。
这一战对承平日久的北宋来说,损失太大了。战死将士的家属在路边招魂的就有几千人,那场面太凄惨了,连宋仁宗都被惊动了,吃不好睡不好。可作为西夏军师、中书令的张元呢,却得意得不行。他还跑到战场上,看着那尸山血海,不但没觉得难受,还写了首打油诗:“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他觉得自己以前在科举考场上赢不了夏竦、韩琦,现在在沙场上可算是出了口气。可他哪知道,这一切都是无数人的生命换来的,背后是宋夏多少家庭的眼泪啊。
张元还不罢休,又怂恿李元昊乘胜追击,出兵渭州,还想趁机拿下长安,图谋中原。李元昊也正得意着呢,就发动了定川寨之战。好在宋朝原州知州景泰顽强抵抗,才挫败了李元昊进取关中的计划。
这时候,李元昊也明白了,北宋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家富裕,战略纵深可不是西夏能比的。相反,连年打仗,西夏已经兵疲马乏,财政也陷入困境了,所以就试探着向北宋提出和议。可张元不同意啊,他就想自己建功立业,风风光光回乡,根本不管天下百姓的死活。
党项毕竟是游牧民族,经济基础薄弱,实在经不起这么折腾了。李元昊这次没听张元的,这让张元很是沮丧,后来甚至经常对着天空咒骂,感觉像得了神经病一样,没过一两年就去世了。
张元死后,北宋和西夏开始了 “庆历和议”,双方暂时和平了。也就是因为张元这事儿,北宋开始反思科举制度的弊端了。根据王咏的《燕翼诒谋录》记载,嘉佑二年,宋朝科举制有了重大变革。进入殿试的考生,都能以皇恩浩荡的名义被录用,不再搞 “末位淘汰制” 了。这可让天下很多读书人受益,后来明清时期的科考,也沿用了这个制度。
我觉得啊,殿试淘汰不淘汰考生其实不是关键。官员的数量就那么多,古代又没别的太多岗位,总归会有考生没出路,保不准就会有人铤而走险。你看清朝的洪秀全,不就是因为科举失利,最后揭竿而起了嘛。
所以说,科举制度的完善真的很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也关系到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咱们今天再看张元的故事,除了感慨历史的风云变幻,是不是也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能从这段历史中有所收获,如果觉得这故事有意思,就请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