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迪丽瓦拉
2025-10-01 07:34:23
0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这是曾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方拱乾说的话。

在清宫戏里,遇到某位官员犯罪,经常听到被判:“流放宁古塔”,被判者听后面如死灰,几乎不曾撅逆过去。

流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刑罚,自先秦便有,只不过那时候被流放的对象多是政治犯,后来渐渐普及到普通民众。在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中,流刑的严重程度仅次于死刑。

唐宋时期,喜欢将犯人流放到岭南一带,也就是两广和海南,现在看来是旅游胜地,且经济发达。但是在那时候,这里被视为蛮荒之地,且炎热无比,许多人到达目的地不久就病死的病死,热死的热死,甚至看到个新奇玩意儿都被吓得魂飞魄散,据说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后,看到一种东西吓得赶紧跟皇帝求饶要回去,这种东西就是现在我吃不起的生蚝。

至清朝,则喜欢将犯人流放到严寒的东北,宁古塔更是成为了流放犯人的“圣地”,这究竟是为什么?

原因无非几个:

其一,这里是满清的老家,所谓的“龙兴之地”,也是他们最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将犯人丢到这里,不会引发叛乱,也就威胁不到自己的统治;

其二,这里荒无人烟,隔壁就是俄罗斯,将犯人流放到这里,刚好可以壮大戍边队伍;

其三,这里的环境能更好的震慑犯人,达到惩治的效果,而且就算犯人想逃,难度系数也高。

那么,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为何满清统治者认为这里才能更好的惩治犯人?

三百年前的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市古城村,有位于海林旧街的新城和位于宁安的新城,两地相隔25公里。

如今,因为科技的发达,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交通工具到达想去的地方,但是在古代,被流放的犯人要去流放之地,只能靠步行,加之宁古塔这种偏远荒芜之地,道路更是难行。

从京城到宁古塔,约4000里,如果步行至少需要四个月,慢点的需要五个月,因为时间太长,加之宁古塔地处极北,所以往往在半路,就已经是苦寒时节,许多犯人因为衣物单薄而冻死在途中。更有因为口粮的供给很多时候未能准时发放,许多流犯往往就成为了饿殍。

值得一说的是,清朝被流放的犯人大部分是南方人,这些人要么是文弱书生,要么是苍老官员,以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扛着沉重的枷锁每日行走于烟瘴之地,必然是撑不住几日的。

事实上无论任何朝代,犯人流放于何地,押解的途中对于犯人而言无异于过鬼门关,譬如清人笔记《研堂见闻杂录》中有载:

“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狞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因此,许多犯人还没到达流放之地,就已经断送小命了,宁古塔这种恶劣去处,更增大了犯人押解途中的死亡率。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备受折磨后死去还不如直接死刑来得痛快呢。

恶劣的自然环境

如今的宁古塔,已经是有着四十几万常住人口的县城,可在三百年前,这里却是野兽出没,道路难行,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宛如与世隔绝。

因科举案牵连被流放的文人吴兆骞,曾记录下宁古塔那叫人刻骨铭心的严寒:

“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即便是现在,宁古塔的冬天仍然漫长,气温更是低至零下三四十度。更别说是三百多年前的小冰河时期了。如此环境,许多犯人因衣衫单薄而活活冻死。

此外,古人最讲究落叶归根,最忌埋骨他乡,犯人们时刻怀着这种恐惧,加上物质极度匮乏,时常忍受饥饿,无论精神上或是身体上都是莫大的折磨。

更令人绝望的是,有的犯人还要沦为披甲人的奴隶。

所谓的披甲人,是各族的降人,他们世代戍守边疆,和平时打猎耕地,自给自足,打仗了就得披甲上阵。所以虽然一样上战场,但是他们的地位却非常低,满清统治者为了安抚他们,会将流放的犯人作为他们的奴隶。

披甲人已经处在社会底端,流人却还要做他们的奴隶,下场可想而知。在古代,一旦被贬为奴,那便与一头牛一匹马没有区别,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奴隶,甚至取走他们的性命也不会受到追究,而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奴隶只能接受,不然将面临严重的惩罚,《大清律例》就明文规定:

“凡奴婢骂家长者绞,奴婢殴打家长者斩,杀家长者皆凌迟处死。”

所以,一旦成为奴隶,就只有当俎上鱼肉了。

而相对来说,如果被流放的是女子,那将如进入人间地狱。

一般来说,女流人都是被牵连的犯人家眷。清初,多以家庭为单位流放,犯人犯罪,整个家庭都受要一同受罪。这对于女眷们来说,所面临的困难常人根本无法想象。譬如每日步行规定的路程,旧时的南方女子,谁不是三寸金莲?许多自幼娇生惯养,怎能走过那几千里烟瘴之地?怎么挨得那冰天雪地?

这还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难忍的是精神上的痛苦,譬如在押解途中,她们会受到押送者的侵犯。即便逃过这一劫,到达目的地后,成为奴隶的她们,往往会被奴隶主觊觎,为了占有她们,她们身边的男性亲人往往会被奴隶主杀死。可怜如花美眷,一朝陷入虎狼之地,便再也逃不出来了。

当然,如果被流放的犯人具有吸引人的才干,也能适应那种环境,譬如会做饭的绍兴人杨越,到款宁古塔后和老婆开了一间绍兴美食店,这在北方是绝无仅有。尝到甜头的他又继续扩展自己的商业圈,最后连东北人参、貂皮都有涉及。不可谓不风光;

再譬如吕留良的孙子,因为精通医术,在宁古塔成为了香饽饽,许多官员生病都排队请他;再有之前说的吴兆骞,因为才学过人,备受当地官员推崇……

但是,这样的人才毕竟都在少数,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一旦被判流放宁古塔,那人生就只有暗无天日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香山革命纪念馆:百余张历史照片... 8月28日,“烽火记忆——《晋察冀画报》影像史料展”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幕。100余张历史照片、20余...
李公明︱一周书记:以宏观历史研... 《中国绘画:元至清》,[美] 巫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丨世纪文景,2025年3月版,600页,168....
字古以来丨最早的“雀”字原来是...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借助AI技术...
原创 仁... 后世的网友们常常喜欢讨论古代的太子,因为这个位置堪称“刀尖上跳舞”。身为储君,如果表现不佳,就会被视...
原创 常...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过去喊着反日口号的韩国总统,上台没多久就跑去日本“握手言和”,还飞到美国跟特朗普“...
黄河清风·丝路人物史话|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略阳权氏是当地豪...
原创 日... 日本近期的一系列军事举动,越来越显得不寻常。防卫预算猛增16.5%,达到战后最高纪录,“加贺”号护卫...
原创 朱... 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年仅二十岁的燕王朱棣正式就藩,前往北平镇守一方。两年后的洪武十五年...
原创 康... 清朝的盛世由一位少年天子开创,他便是康熙皇帝。康熙不仅是清王朝历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统治者,也是将清...
原创 慈...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且极为知名的人物。她不仅打破了古代封建王朝中“后宫不得干...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张瑞麟传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8月2...
原创 如... 有三位出自瓦岗军的大唐开国名将,至今仍在史册与民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分别是名号繁多、后来被称为李勣...
原创 焚... 前言 在历史的迷雾中,秦始皇这一传奇人物的身影总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谜团之一...
原创 曹... 曹操未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往往被历史学者归结于他的军事战略失败。然而,诸葛亮对曹操的军事能力有过一番独...
镇江人张谨农:他为南京设计了大... 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解放路2号的南京军区大礼堂低头在投降书上签字,呈交中...
四寸人偶竟是立体的“西汉医学教... 四寸人偶竟是立体的“西汉医学教科书” 成都博物馆展出的经穴髹漆人像。 图据成都博物馆 绵阳出土...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中的“英国”:一个曾经的法治国 翻阅中国古籍,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英国、韩国、巴西这些国家的名...
原创 从... 在非洲辽阔的大陆上,曾经有一个国家被世人誉为“非洲的明珠”。它的土地蕴藏着无数财富,黄金与钻石储量丰...
原创 最... 孙耀庭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监,见证了紫禁城的最后辉煌和末代皇族的悲凉命运。他经历了清朝的灭亡、民国...
原创 曹... 谥号的意义与历史背景 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去世者进行评价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地位较高的个人。其评价基于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