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天热播的电视剧《天下长河》中,观众能够看到许多关于清朝的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清廷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郑氏集团以及击退西北准噶尔部的场景,这些剧情充分展现了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的雄才大略和卓越功绩。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康熙皇帝能成功制服拥有三十余万军队的吴三桂,却始终未能彻底征服西北的准噶尔部。直到乾隆皇帝时期,这个困扰清朝数十年的问题才终于得到解决。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重新梳理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了解准噶尔部的来历。准噶尔部是蒙古诸部中的一支,属于漠西蒙古的势力。回溯历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廷通过多次北伐将元朝残余势力逐出中原,这些力量退居草原,被称作“北元”。北元在随后的岁月中不断骚扰明朝,直到在徐达、蓝玉等名将的重击下逐渐土崩瓦解,分裂为瓦剌、鞑靼等部落。由此,蒙古大致被分为漠北、漠南和漠西三大部分,其中准噶尔部便是漠西蒙古的重要组成力量,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中原政权的直接控制。
在明朝后期,清朝的前身后金迅速崛起。通过浑河、萨尔浒、大凌河等一系列战役,后金逐步掌握了东北的主动权。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他们与蒙古各部建立起复杂的联盟关系,尤其通过联姻和利益交换,漠北和漠南蒙古逐渐与清朝形成紧密的联系。清军的八旗制度中,更是形成了满、汉、蒙三族并立的格局。然而,远在西部的漠西蒙古各部,包括准噶尔部,则始终游离在清廷势力范围之外。
进入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农民军和南明残余势力,确立了全国性的统治。但由于三藩割据势力仍潜藏着巨大隐患,清廷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地安抚和恢复国力上,对西北远在千里之外的准噶尔,只能采取怀柔和册封的手段。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后,清军疲于应付内战,根本顾不上准噶尔的扩张。正是在这一时期,准噶尔部趁机崛起,不仅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还不断进逼漠北,最终成为清朝最大的边患。
在鼎盛时期,准噶尔部势力范围极其辽阔,北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与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西抵巴尔喀什湖,东及萨彦岭与色愣格河流域。它的军力虽常备兵仅六万左右,但如果全民动员,可扩展至二十万之多。更为关键的是,准噶尔部并非依赖传统冷兵器作战,他们大规模装备火枪,火力水平甚至不逊于清军,令清廷难以轻易取胜。加之准噶尔以骑兵为主,机动灵活,能够在草原与荒漠间迅速转移,使得清军很难围歼其主力。
康熙皇帝虽然多次亲征西北,并在乌兰布通大战中成功击退准噶尔的进攻,但由于长期征战国力有限,加上后勤补给极为困难,清军始终未能发动彻底性的歼灭战。再加上准噶尔首领如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葛尔丹策零等人军事才能出众,清廷与之对抗始终处于被动。甚至在雍正时期,清军在和通泊之战中一度损失九千余精锐,被迫再次转入防御。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乾隆时期。1745年,葛尔丹策零去世后,准噶尔部陷入严重的内乱与贵族派系争斗,内部元气大伤,又遭遇连年旱灾,社会几近崩溃。乾隆皇帝把握住这一“天赐良机”,调动五万大军两路合击,并联合部分倒向清廷的准噶尔贵族,最终在短短几年间彻底瓦解了准噶尔的根基。这个困扰清廷七十余年的草原强敌终于走向灭亡。此后,清朝在西北设立伊犁将军,负责新疆事务,全面加强边疆的管理与控制。
综上所述,康熙时期清廷无法彻底消灭准噶尔部,既有地理环境和后勤运输的制约,也有国力恢复、内部隐患等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准噶尔部本身的强盛与统帅的卓越。但随着时间推移,乾隆依靠清朝的繁荣国力与准噶尔自身的衰败,最终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完成了清朝疆域向西北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