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刘禅死守成都,等待姜维、南中以及东吴援军的到来,他依然无法逆转战局,无法打败邓艾!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蜀汉灭亡的背景
蜀汉由刘备创立,但在刘备去世后,掌权的重担落到了诸葛亮身上。诸葛亮在其治理下,蜀汉逐渐强盛,甚至让曹魏一度无法应对。然而,命运无情,诸葛亮早逝,他的北伐也未能带来胜利。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和费祎继位,而姜维则成为了新的领军人物。
姜维的北伐虽屡有胜绩,但因蜀汉本身实力有限,屡次战败让人心生恐惧,最终到了蜀汉的末期,连曾随诸葛亮北伐的廖化等人也不再支持姜维。有人甚至提出剥夺姜维的军权,而姜维则选择了带兵撤退,藏匿沓中,避免与内部产生更大的冲突。蜀汉内乱的消息传入魏国,司马昭见机会来临,决定动手伐蜀,战争因此爆发。
司马昭为灭蜀而分兵三路,主力由钟会带领,进攻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则负责夹击姜维。尽管姜维成功守住了剑阁,魏军未能进一步推进,但邓艾选择了通过阴平小道绕行,奇袭蜀汉腹地,打开了突破口。
面对邓艾的突袭,刘禅虽然一度派出诸葛瞻指挥军队抵抗,但毫无经验的诸葛瞻很快被打败。刘禅看到蜀汉已无力回天,内心动摇,最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这一举动令很多人感到震惊。
刘禅投降的理由
刘禅的投降行为为何如此令人震惊呢?一方面,蜀汉依然拥有大量的有生力量,姜维仍在剑阁防线坚守,而且霍弋、罗宪等名将未曾出战。只要他们汇合,蜀汉完全有可能通过夹击战术,击败邓艾,扭转乾坤。另一方面,东吴援军也在不断接应蜀汉,他们不仅派兵进入蜀汉,还在寿春发起攻势,意图牵制曹魏的兵力。因此,如果刘禅能坚持成都,等到援军的集结,他本有机会改变局势。
然而,历史却未按照这些可能性发展。在本文看来,即便刘禅坚持抵抗,拒绝投降,他也难以逆转蜀汉的败局,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蜀汉民心已散
最初,刘禅和朝堂上的高层确实希望与魏军一战,毕竟蜀汉并非没有抵抗的资本。消息传来时,他们急忙派兵增援剑阁,并且当邓艾突入蜀汉腹地时,刘禅依旧派诸葛瞻前去迎战。但当诸葛瞻败北之后,朝堂的反应让人惊讶。部分人提议撤退到南中,那里依旧有蜀军;部分人主张向东吴求援,因为双方多年来一直维持着联盟关系;而最令人震惊的是,还有人提出直接向魏国投降,最终这个主张成为了关键,促使刘禅作出投降的决定。
那么,为什么蜀汉的朝廷反应如此消极呢?因为蜀汉的士气已经崩溃,大家看不到战胜魏国的希望,甚至不愿再继续为国家付出努力。自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局势逐渐变化,尤其是在蒋琬和费祎的统治下,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姜维虽屡次北伐,但战绩远不及诸葛亮,因此人心已不再向着战争。
公元257年,蜀汉士族名将谯周撰写的《仇国论》将蜀汉的弱小和魏国的强大暴露无遗,这篇文章的观点迅速在蜀汉中流传开来,激起了民众对继续北伐的反感。至此,蜀汉内部士气低落,众人几乎无心再与魏国对抗,而邓艾的进攻则迅速无阻地推进,最终直逼成都。
二、蜀汉缺乏足够的有生力量
蜀汉的军队虽然数量不小,但与曹魏的庞大军力相比,根本无法匹敌。司马昭为了攻打蜀汉,动用了超过二十万的兵力,而姜维虽然在剑阁顽强抵抗,但这些兵力依然无法真正改变战局。即便姜维能成功守住剑阁,但一旦撤退,魏军的增援很快就会涌入蜀汉腹地,蜀军无法抗衡。
此外,蜀汉的边防军虽多,但离成都太远,根本来不及增援。而且诸葛瞻被调走后,刘禅手中的兵力已所剩无几。即使他决定死守成都,但由于力量不足,最终也很难抵挡住邓艾的进攻。此时的蜀汉已无力与魏军正面抗衡,尤其是当魏军的主力集结时,蜀军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三、东吴的援助无力回天
东吴尽管拥有较强的海军力量,但在陆战方面始终无法与曹魏抗衡。即使东吴决定出兵帮助蜀汉,然而吴军的陆战能力一直较弱,甚至在历史上多次北伐都未取得明显成效。在蜀汉灭亡前,吴军确实派兵进入,但即便如此,吴军的陆战能力不足以对抗曹魏庞大的地面军队。
因此,东吴尽管有心帮助蜀汉,但其陆战能力的不足,使得吴军无力为蜀汉提供实质性帮助。对抗魏军的重任,依旧落在了蜀汉自己身上,而蜀汉早已无力独立作战。
总结
综上所述,即便刘禅选择坚守成都,依赖东吴和姜维的援军,最终依然无法逆转战局。原因主要有三:一、蜀汉内部人心涣散,士气崩溃;二、蜀汉的军力不足,无法抵挡魏军的全面进攻;三、东吴的陆战能力不足,无法有效牵制魏军。因此,刘禅的投降并非毫无理由,而是深陷绝境之中的无奈之举。
你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