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咸味的历史——评纪录片《川盐抗战》
迪丽瓦拉
2025-10-01 03:02:53
0

2025年8月,抗战题材纪录片《川盐抗战》播出。盐井深处轰鸣声,再现盐都抗战峥嵘岁月。影片以1938年至1945年间《新华日报》关于自贡盐场的连续报道为主要线索,聚焦战时生产一线,讲述自贡盐工、盐商、企业家、工程师在战火中坚守岗位、支援抗战的故事,展现“炸不断的盐,打不垮的人”的韧劲。这段历史虽然久远,但通过影像的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视听语言历史与科技的融合

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沿海盐产区相继沦陷,战前占全国产盐7成的东部地区逐渐失去供给能力,全国陷入严重盐荒。作为西南大后方的四川,肩负起维系战时民生与军需的重任。其中,尤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川盐增产计划,成为抗战物资供给体系的重要支点。1938—1945年,《新华日报》连续8年关注并记录自贡10万盐工和盐商在战火中生产不辍的壮举,构成一幅以盐为轴心的人民战争图景。

纪录片《川盐抗战》基于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选取《新华日报》的战时报道作为线索主干,以现代视听语言,重现抗战时期盐场一线的生产现场,展现大后方盐业群体在民族危亡时刻作出的贡献。

影片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许多镜头来自当年留存下来的黑白照片和影像资料,经过AI修复后“动”起来:盐工在烈火灶前挥汗如雨地熬盐,推卤的牛车昼夜不息,运盐船穿行在雾气蒸腾的盐井河上。敌机掠空、爆炸升腾的画面也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带来极强的震撼感。

影片引入《新华日报》的大量战地报道作为线索。吴雪、卢蕻、范元甄、子漪、其林等一批记者的文章贯穿始终,有的报道宏观局势和盐产数据,有的扎根一线,记录盐工们的日常劳作与生存状态。这些文字刊登在抗战时期的报纸上,是那个时代真实发生的现场记录,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语气和节奏,配合画面使用,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让观众仿佛跟随记者回到硝烟中的年代。

记者卢蕻在报道中写道:“每一个烧师的责任是照顾五口瓦斯火,工作时间是无分昼夜地持续着……铲盐的时间大约是相隔三小时,这中间就是他们睡眠和休息的时间……刺鼻的卤味常常使胃纳不强的人发呕,但这里却安排下他们吃饭、工作和睡觉的地方。”

影片在配合这段文字时,切换到盐工工作的灶房:低矮的屋顶下,浓重的白烟弥漫整个空间,赤膊的工人用长柄铁铲翻搅着盐水,脸上全是汗和蒸汽,动作机械又迅速。

又如范元甄在报道盐运场景时写道:“板车、牛马、人一样地劳动着……上坡的时候,身子得伏到几乎与地面平行的角度……人只有铁青着脸被拖着往下冲了。”

这段话在影片中对应的画面,是几位工人用布带勒住肩头,推着满载盐包的板车缓慢爬坡,脚下泥水混着车辙,几乎没有可站稳的地方。车轮一旦滑动,人就会连人带车被猛地拖下坡去。在这样的镜头中,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日复一日的忍耐与坚持。

影片在整体的章节结构编排上,呈现出由惨烈到坚韧、由毁灭到重生的逻辑递进。从日军对云安、云阳等盐产重镇的猛烈轰炸,到盐场工人顶着废墟修复锅灶、恢复产能的实况记录,再到自贡盐商、市民在危机中纷纷捐盐、献金、修路,形成民间自救的洪流,叙事节奏层层推进,情感不断积蓄。

影片特别聚焦长江被断这一历史节点。枣宜会战失利,宜昌失守,川盐外运受阻,运输成本飙升、民生物价飞涨,盐商陷入经营绝境。在这一背景下,影片展现了自贡盐商集体赴渝请愿、要求政府管控盐价的真实历史。通过影像和文献交错,再现“自毁救国”的壮烈情怀,将叙事情绪推向高潮。

影片结尾,镜头缓缓移至今日自贡的现代化盐厂,钢架结构、自动罐装、集装箱装运,一切井然有序。那一刻,历史与现实静静对望。昔日硝烟与牺牲化作如今的平静与繁荣,但那份坚韧与担当,已融入这片土地中。

黑白影像是无声的,盐工的脸庞是沉默的。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锨一铲、一肩一背地劳作着。在那些无声的画面中,观众仿佛听到灶房里卤水翻滚的声音,听到盐车轱辘碾过石板路的声响,也听到那个时代默默奉献者们的心跳。

川人抗战精神的多维书写

如果说视听手段为纪录片赋予动人的形态,那么,影片真正的灵魂,则是对川人抗战精神的深度书写。作为大后方的战略物资,川盐在抗战中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承载了四川人民坚忍不拔、愈炸愈强的民族意志。纪录片《川盐抗战》正是在“盐”这一独特的历史媒介中,凝练出川人抗战精神的3个维度:坚守、奉献与牺牲。

首先是坚守。

为切断中国军队后勤补给,日军曾在数月内对自贡盐场实施密集轰炸,尤其针对人口稠密区进行无差别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毁。从空袭下的盐井轰鸣,到被毁后几日即修复的厂房,再到战火中依然蒸腾的灶火,观众感受到的是“炸不断的盐”。这种坚守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恢复生产,更是精神层面的不言弃。影片用一个个具象的细节,让坚守成为民族精神的底色。

其次是奉献。

盐工的劳动本是为了一口饭,但在抗战中,却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为国家出力的重任。“当增产成为抗战生产的主题,十万自贡盐工就成了‘也等于在前方打仗一样’的战士。”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许多家庭、许多普通人的真实生活。10万盐工在高温灶房中挥汗如雨,在刺鼻卤气和轰炸威胁下仍坚守岗位。

影片引用记者卢蕻的报道:“盐井里数目最多的牛牌子,他们被叫做‘吆牛脚杆’,经常的工作是饲养五到八只健壮的牛,在轮车推水时,跟从在推挽的牛后面不停地鞭打和吆喝。轮车是昼夜不停地推转,在长长的二十小时里,推挽的牛已经经过二十多次的更换,他们却要不息的吆喝和追赶……”

在镜头中,一个又一个推着牛、顶着风雨、背影佝偻却步伐坚定的工人,使画面平凡而沉静,却让人动容,也让人明白,川盐不仅是生活所需的盐,更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默默付出的人民给战场最坚实的支撑。

最后是牺牲。

随着长江航道断流、外省交通受阻,自贡盐一度滞销,库存积压,价格大跌,生产成本却因原材料、运输与劳动力短缺而飞涨,许多盐场商号陷入严重亏损。

令人动容的是,即使在这种几近破产的边缘,他们也没有选择停灶歇业,不少盐商“毁家纾难”,顶着亏损坚持生产,只为维系国家和百姓对盐的基本需求。正如影片结尾所示:“我们看到在苦难中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力量。”这份力量,源于无数普通人的默默牺牲。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甘于吃亏、敢于担当的牺牲精神,才让川盐真正从一味物质,升华为一种价值,一种信仰,一种民族命运中的亮光。

在这一意义上,《川盐抗战》不仅是地方史的书写,更是民族精神的提炼。它把四川人民的坚守、奉献与超越放在抗战全局的坐标系中加以呈现,使“无川不成军、无盐不固国”的历史事实,转化为“民族脊梁”的精神象征。

正如影片传递的意涵:盐虽为寻常之物,却在战争年代成为关乎民族存亡的重量;川人虽为普通之众,却在历史洪流中挺起不可撼动的脊梁。

让历史的盐味,浸润今日的精神

《川盐抗战》是一部以盐为媒介的历史影像,将自贡盐场的烽烟往事转化为民族精神的当代记忆。在视听层面,以技术与叙事的创新实现了历史的复现;在精神层面,通过对坚守、奉献与牺牲的书写,揭示了川人抗战精神的穿越时空之力。

今天,当我们凝视那些盐工的背影,聆听那些曾经在硝烟中回荡的吆喝声,我们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继承。纪录片《川盐抗战》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远去,它以盐的质感、以精神的厚度,始终在滋养当下的中国。

作者简介: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唐太宗李世民曾与四百名死囚立下过一场惊天的“死亡之约”。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释放这些死刑犯...
原创 东...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为罗贯中笔下的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曾策划过一场“谋刺董卓”的精彩戏码。然...
原创 刘...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代表了这一时期南方政治和文化的重要一环。...
原创 三... 在三国时期,有几场历史性的战争影响深远,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等都是众所周知的重大事件。然而,...
踏访革命圣地延安,探究大生产运... 记者踏访革命圣地延安,探究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的启示—— “自己动手”的历史自觉 ■解放军报记者 陈...
阿富汗与吐火罗斯坦:这片帝国坟...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请进入敝号页面点亮“星标” 阿富汗(Afghanistan)...
原创 草... 康熙二十九年的深秋,北京城已飘起零星小雪,紫禁城翊坤宫的暖阁里却气氛凝重。年仅 16 岁的六公主身披...
原创 三... 三星堆的发现一经公布,便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为止,已挖掘出的8个祭祀坑(准确来说应为器物坑)中,...
当了3年中国元首,收复了180...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读读散文,品品诗歌,共享雅致生活! 编辑整理:盛唐辉煌 。 在公众号会...
英国一博物馆发现中外携手抗战历...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新华社伦敦8月25日电(记者吴黎明 郑博非)近日,新华社记者在位于...
原创 唐... 李渊,大唐的开国皇帝,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名字,也是一个拥有众多子女的父亲。李渊一生共有22个子女,...
原创 刘... 在历史的长河中,力量往往决定了胜负的归属,阴谋和诡计在强大实力面前常常是徒劳无功的。刘邦与项羽的对决...
原创 康... 在清朝康熙帝的统治下,有三位外姓藩王一直令朝廷高度忌惮,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
原创 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故事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中许多神仙的形象并非单纯的虚构人物,而是历史上...
原创 他... 一提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大多是些悲情或强悍的角色。比如,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
原创 慈...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的权力象征,虽然她没有正式称帝,却是清朝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掌控政权的能力,堪...
原创 陈... 1947年9月5日,陈毅与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六纵、十纵和特纵,成功渡过黄河,与一纵、三纵在郓城与红...
百年前,湖北燃起了星星之火 全文共3762字 | 阅读需7分钟 百年前,中国只有两个城市在名字前面被冠以了“大”的称号,分别是大...
原创 北...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这一时期恰逢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三国分裂时期。在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朝代除了宋朝,...
原创 尉... 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唐代仍然使用木简,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使用木简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