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开端,是无数英雄豪杰并起,纷纷为了天下至尊的位置而争斗。这个故事的结局,熟悉历史的人都不陌生——那便是天下三分的局面。书中作者罗贯中虽然对刘备极为偏爱,笔墨之间常常将他描绘得仁厚宽容、秉承汉室正统,但历史的残酷远胜于文学的浪漫。作为三国之一的蜀汉,最终却是最早覆亡的国家。尤其令人唏嘘的是,蜀国灭亡之时,国君刘禅并未殉国,而是被邓艾俘虏,押解至魏国,成为阶下囚。后世广为流传的“此间乐,不思蜀”,常常被看作是他无耻忘国的象征,但若结合真实历史背景来审视,也许这更像是他在乱世中为了苟全性命的一种自保之辞。毕竟,蜀国灭亡后,他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几乎没有一个善终。
古代王朝更替,本就是血雨腥风的过程。自古帝位独尊,天下只能有一位皇帝,而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然引来无数人拼死角逐。三国时代便是典型的一例,当时涌现出曹操、孙权、刘备等枭雄,他们各自割据一方,凭借才略与机运角逐天下。其中刘备尤为特别,他的出身虽为汉室宗亲,但因“推恩令”的实施,家族早已式微,到了他这一代,境遇几乎与平民无异。为求温饱,他不得不以织席贩履维持生计。然而,值此乱世,他自认肩负汉室血脉,自然不会甘于平凡,毅然投身逐鹿之争。
但刘备的崛起之路艰难异常。起初既无兵马,又无忠心追随者,只能依附于他人,半生漂泊。直至中年方才拥有属于自己的势力。但即便如此,他在与魏、吴的争霸中始终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出于现实考量,他与孙权暂时结盟,共抗曹魏。然而,这份同盟终究因荆州之争而破裂。孙权不仅背弃盟约,甚至倒向曹操。雪上加霜的是,关羽与张飞先后身亡,兄弟相继陨落,使刘备悲愤难抑。在愤怒驱使下,他不顾劝阻,亲率大军讨伐东吴,最终在夷陵大败。陆逊火烧连营,几乎断送了刘备的全部元气。他仓皇退守白帝城,身心俱疲之下撒手人寰,临终托孤于诸葛亮。
诸葛亮素有“卧龙”之誉,刘备三顾茅庐,得以相遇,可谓知遇之恩至深。刘备甚至遗言道:若刘禅不堪大任,可由丞相代之。但诸葛亮仍然选择忠心辅佐,鞠躬尽瘁,励精图治。他一方面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积极筹谋北伐,欲恢复汉室正统。可惜魏国实力雄厚,诸葛亮数次北伐均未能成功,最终病逝五丈原。此后,蜀国的根基动摇,姜维虽竭力支撑,却无力回天,最终蜀汉灭亡。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迫沦为魏国俘虏。
从整体结局来看,蜀国无疑是三国中最为悲惨的政权。但若仅看刘禅个人的待遇,似乎并没有那么凄凉,反而因被善待而流传下“享乐忘国”的故事。然而,真正残酷的真相,体现在他的儿女身上。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禅的大儿子刘叡与第五子刘谌,在蜀汉灭亡时不肯屈膝投降,选择了以死殉国,最终倒在魏军刀下。第三子刘琮则在蜀汉尚未灭亡时早逝,算是避过了这场浩劫。而其余几位儿子虽侥幸活下,却并未能长久。至西晋永嘉年间天下再起动乱,他们也难逃杀戮之命。
刘禅的两个女儿结局更为悲凉。大女儿下嫁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夫婿死于绵竹之战,她的下场自是不言而喻。另一位女儿嫁给关羽之子关铳,本以为能延续宗室安宁,但因关羽昔日杀庞德结怨,待蜀亡之后,庞氏族人寻机复仇,关铳全家惨遭灭门,这位公主自然亦未能幸免。由此观之,蜀汉皇族的命运几乎尽皆悲剧。
有人或许会责备刘禅不如儿子们般坚贞,不敢殉国。可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苟活的选择并不难理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若贸然赴死,可能换不来任何意义,只会令宗室更早覆灭。他的平庸无疑是蜀国覆亡的原因之一,但真正决定命运的,仍是实力悬殊。连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都只能勉力支撑,可见蜀国先天羸弱难改。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也在于此——在乱世之中,唯有自身强盛,方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