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汉拥有五虎上将,而曹魏也有着自己的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这五位将领在曹操的麾下为建立曹魏立下赫赫战功。其中,虽然左将军于禁的官职并非最高,但在许多人心中,他无疑是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于禁不仅与关羽相似,享有假节钺的权力,这是大多数武将都无法获得的殊荣,然而,最终他却在晚年遭遇了落败和背叛。
一
于禁出生在兖州,东汉末年,他原本是鲍信的部下。公元189年,董卓进驻洛阳,废除汉少帝,立刘协为帝,于是鲍信和许多豪杰联合起来讨伐董卓。于禁也随鲍信出征。董卓迁都长安后,讨伐董卓的联军迅速解散,但于禁的军事生涯并未因此中断。到了公元192年,鲍信迎接曹操入主兖州。鲍信与曹操的关系非常深厚,为了保护曹操,他在黄巾军的战役中英勇牺牲。鲍信死后,于禁便投身曹操麾下。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派遣于禁统领大军攻打徐州,成功攻克了广威。攻占该城后,于禁被任命为陷陈都尉,开始了他在曹魏的重要军事生涯。
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于禁跟随曹操讨伐吕布,在濮阳率兵大破吕布的两座营寨,并在须昌大败吕布的部将高雅。在此后的战争中,于禁立下了诸多战功,随曹操攻占了寿张、定陶、离狐,并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占领了四座城池。公元196年,于禁参加了曹操对黄巾军的讨伐,并在版梁地区打败了黄邵等部,迫使其投降。这个战役不仅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在曹魏阵营中声名大噪。
二
公元209年,于禁与臧霸等人共同讨伐梅成,而张辽、张郃、牛盖等人则负责讨伐陈兰。张辽因为这场胜利而获得了假节的权力。与此同时,于禁不仅增加了自己的食邑,还被曹操晋升为左将军,获得了假节钺的权利。假节钺是一项象征皇帝信任的权力,它让于禁在战场上可以不必事事请示,甚至可以直接执行军中刑法。这意味着,他在战时拥有极大的决定权,可以斩杀违反军令的士兵。
这一权力使得于禁成为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他的军功和曹操的信任让他远超其他几位将军,例如张辽、张郃、乐进和徐晃,他们最多只能获得假节,而无法拥有钺。这使得于禁在五子良将中独树一帜,但也为他后来的堕落埋下了伏笔。
三
公元219年,关羽趁着曹操在汉中之战失败的机会,发动了襄樊之战。关羽围困了襄阳和樊城,曹仁无法抵挡,于是急忙请求支援。曹操派遣于禁和庞德前去救援。但由于秋雨连绵,关羽利用地势与气候的优势,成功将于禁和庞德率领的军队困于沼泽中,历史上著名的“水淹七军”便由此而生。
在这场战斗中,庞德选择英勇抗敌,最终被关羽斩杀,而于禁则选择投降。这个决定令曹操极为失望。曹操与于禁共事多年,深信他是忠诚且英勇的将领,然而在危难时刻,于禁的选择令曹操感到难以置信。更令曹操愤怒的是,于禁并未如庞德那样为了忠诚而战死,而是选择投降了敌人。此后,吕蒙的偷袭使得关羽兵败被杀,而于禁也被流放到东吴。
四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正式取代了东汉政权。公元221年,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向曹丕称臣,并将于禁等人送回曹魏。于禁返回洛阳后,曹丕表面上安慰他,并册封他为安远将军,给他一定的政治安慰。曹丕下诏说:“春秋时期,晋国荀林父战败,秦国孟明视全军覆没时,都未曾更换将领,而是让他们复职。如今我作为万乘之尊,怎能因为樊城一战的水灾,就替换将领呢?”曹丕以此来表示宽容,尽管于禁的名誉已经大打折扣,但他依然恢复了他的官职。
这一幕展示了曹丕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当时曹魏对忠诚将领的宽容政策。尽管于禁的晚节不保,但他曾为曹魏建立了极大的功业,这些也足以让曹丕对他进行适当的宽恕和恢复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