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发现一个颇具趣味的问题,那便是北宋都城的选址问题。北宋自从赵匡胤建立政权以来,便选择了东京作为其都城,而东京即是今天的开封,严格来说,他们是在汴梁这个地方成立了自己的中央政府机构。汴梁作为北宋的中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核心区域。
从地理角度来看,若我们翻开地图,就会清晰地看到汴梁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一种奇特局面。汴梁位于广阔的中原平原,四周空旷而开阔,意味着来自外敌的威胁随时可能降临。在这样一个地方,北宋面对着不断虎视眈眈的金国,金军只需派遣骑兵轻松渡过黄河,就能快速深入汴梁。那些骑兵几乎只需经历三天三夜的疾驰便可抵达这座都城,因此,将国都定于汴梁,不啻为一项极为危险的战略选择。然而,北宋的皇帝为何在明知隐忧的前提下,依然选择不迁都呢?
靖康之耻的悲惨经历,正是源于国都防线的脆弱所在。当金国的骑兵轻易击败前线守军后,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地继续前进。这种情况下,如果北宋能够将都城从汴梁迁至洛阳的话,形势将会大为不同。大家都明白,汴梁与洛阳相距并不遥远,洛阳四面环山,地势险要,金国的骑兵若试图突破,将面临极大的困境。一旦骑兵不得不下马,他们的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这就意味着向洛阳迁都几乎可以视为一项万全之策。那么,难道北宋的朝廷无法察觉这些潜在的威胁吗?
其实并非如此,北宋的皇帝以及高层将领们对形势的严峻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们不愿意迁都的原因实则十分简单,主要是粮草供应的问题。在北宋时期,全国各地运往汴梁的税粮主要依靠水路,因为大运河的存在,这一运输模式极为便利。然而,洛阳地理环境复杂,四面环山,若想将粮食送达,必须克服崎岖的山路和诸多艰难的条件,这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其成本极高,实在不划算。
更何况,在赵匡胤建立北宋时,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将大部分精锐部队驻扎在京城。就以《水浒传》中林冲的身世为例,他是一百十万禁军的教头。由此可见,仅仅军队驻扎在汴梁的数量就达到了百万之多,想要将这些士兵的供应转移至洛阳,光是运输途中的损耗,便可想而知,每年可能因路途劳累而死去的牲口便会是以千计。
此外,若是将如此庞大的人员部署于洛阳城当中,一旦金兵围困,后勤保障遭到切断,势必将导致困守城内的士兵因为缺粮而不得不投降。由此一来,北宋宁愿选择风险较大的汴梁,亦不愿冒险将都城迁至更具防御优势的洛阳,这便是背后深邃的考量。通过这样的策略,北宋试图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尽可能保障自己的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