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固然是历史上常见的一种继承方式,但它的死板与不合理性也常常暴露出问题。作为帝王,他们也有情感,也会偏爱某个庶子,这使得“废嫡立庶”的现象屡屡上演,最终导致父子骨肉之间的刀枪相向,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
对一位帝王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嫡长子既能胜任帝位,又是其深得宠爱的儿子,这样既符合家族的血脉传承,也能满足父亲的情感需求。一个例子便是朱元璋与他的长子朱标。然而,历史往往让人出乎意料,唐代便有一位与父亲情深意重、出色非凡的嫡子,却在继承权的争斗中败给了庶长兄,成为“倒霉蛋”中的一员。
这位人物便是唐代宗李豫的次子——李邈。李邈的母亲崔氏是唐代宗唯一的嫡妻,除了李邈,她还育有三子李偲和升平公主。李偲因为深受唐肃宗的宠爱,被当作养子抚养。这个“养孙为子”的做法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李唐家族几乎每一代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升平公主的名字则更为人熟知,她不仅与郭子仪的儿子结婚,更因民间故事《打金枝》而成为传奇人物,后来,她的女儿也嫁给了唐宪宗,成为唐穆宗的母亲。
李邈虽年纪尚轻,却以其“好学”的品性和卓越的才能受到唐代宗的宠爱。唐代宗称赞他“忠肃孝恭、温良聪达、谦冲体仁”。自大历元年至大历八年,李邈担任了“天下兵马元帅”这一至关重要的职务。在他之前,唐代宗、唐德宗和唐肃宗等帝王也曾担任过这一职务,李邈无疑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尽管李邈被父亲深爱且拥有显赫的地位,他最终还是未能继承太子之位。为什么这个看似完美的嫡子会败给庶长兄李适?李邈过世并非因为健康问题——他当时虽早逝,但他在去世前,依然在担任重要职务,并无健康上的困扰。
那么,是不是李邈因为年纪太小,无法胜任太子的重任?这也可以排除,李邈比庶长兄李适小的仅仅四岁,李适当时22岁,李邈18岁,两人皆已成年,完全能够承担起太子的责任。那么,又是不是唐代宗偏爱李适,而忽视了李邈呢?这个答案也不成立,李适的母亲沈珍珠并非唐代宗的宠爱之人,甚至她曾因叛军的侵扰失踪,而唐代宗对她也颇为冷漠。从史实来看,唐代宗并没有表现出偏爱李适。
那么,为什么李邈作为嫡长子,却没有继位的机会呢?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邈的出身。李邈的母亲崔氏的外祖母,是历史上著名的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杨贵妃家族在唐朝享有巨大的权势与宠爱,然而,随着马嵬驿事变的发生,杨贵妃和她的家族几乎被满门抄斩。这场历史事件让杨贵妃家族名声大跌,逐渐成为政治上的“烫手山芋”。
虽然李邈并不直接参与其中,但他母亲崔氏的出身成为他无法摆脱的负担。杨家灭门的历史阴影,像一座大山压在李邈的肩上,使得他很难被完全接纳为帝位继承人。崔氏的命运更加悲惨,据说她很可能在某种政治斗争中被“清除”,以切断与杨家过去的联系。
李邈与前代几个因为出身问题未能继位的王子相似。像身上流有隋杨血统的吴王李恪,或带有武家基因的寿王李琩,他们都曾有机会,但最终都因为出身原因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这种情形似乎荒谬,但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这种情况往往成为大权力斗争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牺牲。
即使唐代宗非常宠爱李邈,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废嫡立庶”,这是一个在唐代宗眼中充满理智的决定。李邈的嫡长子身份与出色的表现并不能改变他所背负的历史标签。此时,李适因其在军中的表现以及战功积累,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唐代宗深知,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军功集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如果他坚持立李邈为太子,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权力斗争和亲情裂痕,甚至会动摇大唐的国本。
正如李成器在辞让太子之位时所说:“国家承平之际选接班人可以论出身,国家危难之际则要论功绩。”在唐代宗看来,国家正面临着安史之乱后的风雨飘摇,稳定的军队和一支有战功的核心力量才是大唐能够继续稳定下去的关键。因此,尽管李邈是嫡子,唐代宗最终还是做出了“废嫡立庶”的决定。
唐代宗的理智与果敢最终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家庭悲剧,也为李适的继位铺平了道路。与唐肃宗相比,唐代宗处理“嫡庶之争”显得更加谨慎、明智。唐肃宗曾因立张氏为皇后而导致了不必要的血腥冲突,而唐代宗则成功避免了类似的悲剧,为整个大唐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唐代宗的这一决策,尽管令人痛心,却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帝王的超越个人情感、为国家利益考虑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中,继承权的斗争往往不仅仅是家族的争执,更是国家存亡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