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二十四位勇将中,徐晃(字公明)以大斧著称,排名第十五,位列庞德之前、张郃之后。他在曹营将领中排名第七,仅有张郃、典韦、许褚、夏侯惇、夏侯渊和张辽排在他前面。说到“三国二十四勇将”而非“二十四名将”,是因为“勇将”和“名将”有着不同的内涵。尽管关羽和张辽在战场上屡次获胜,但他们的勇猛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像邓艾那样彻底颠覆蜀汉,或者像周瑜和陆逊那样在战术上有重大贡献。
如果我们仅以《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来看,徐晃在与关羽的对决中占得了一些上风。关羽和徐晃交战长达八十回合,最终,关羽由于右臂乏力,不得不指示部队鸣金收兵,避免了继续激烈的冲突。这一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些许描述为关羽因未愈的箭伤而未能发挥全力,然而仔细阅读原文,我们会发现关羽的箭伤已经痊愈,胜负的关键在于关羽的体力问题,并非伤势的痛楚。由于缺乏足够的体力训练,关羽虽然年轻且武艺高强,却未能全力制敌,这也表明徐晃与关羽的差距并不如想象中的巨大。
徐晃的胜利并非完全基于公正的武艺较量,他在对关羽的战斗中,故意通过提前拉近关系,消磨了关羽的杀气,之后才提出“重赏千金”的口号,鼓动部下迎战。这种“趁虚而入”的策略虽然看似成功,但也带有一定的狡猾成分。正因如此,许多人质疑徐晃是否能被视作三国时代的顶尖高手。纵然在与关羽的对抗中获得了微弱的优势,但在与其他猛将如文丑和颜良的对战中,他的表现却显得较为逊色。
文丑和颜良在与其他将领的对决中展现出了压倒性的战力,尤其是颜良,在面对曾与张辽并列的宋宪和魏续时,能够在四刀之内斩杀二人。而当张辽见到如此凶猛的颜良时,选择了避战,显得尤为慎重。与此相比,徐晃与颜良交手不过二十回合便被迫撤退,可见其武艺在顶尖勇将之间仍显不足。而许褚,也被认为是一位强悍的猛将,曾与徐晃打了五十回合平手,然而许褚的胜败往往也与其他条件相关,譬如曹操的干预和行军中的战略考量。
再来看徐晃和许褚两位猛将,在面对关羽时,他们虽然也能提供一定的抵抗,但一旦失去典韦这一重要的战力支持,情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下邳土山之战中,许褚和徐晃虽持刀持斧,也未能阻挡住关羽的强力冲杀,这一战若非关羽最终退出,曹营的情况恐怕会更加危急。若当时典韦仍在,曹营的形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在整个曹营中的地位和战力似乎更为突出。夏侯惇为保护曹操,与吕布单挑过,在天昏地暗、风雨交加的情况下仍未退缩,最终吕布不得不撤退。类似的英雄事迹使得夏侯兄弟的地位更加牢固。相比之下,许褚和徐晃虽有一席之地,却难以与夏侯兄弟的英勇相比。在面对关羽和吕布这些顶尖战将时,徐晃的武力在曹营猛将中显得稍逊一筹。
再回到三国的勇将们,纵使徐晃在某些对抗中表现出色,但与关羽、张飞、吕布这些超级战将相比,他的地位还是有所差距。可以说,三国中的顶级高手中,吕布与关羽、张飞并列为最强,而徐晃则只能位列次一级。
总结来看,徐晃虽然勇猛,但他始终未能完全脱颖而出,成为曹营中的绝顶高手。在三国众多勇将中,他的排名相对靠后,无法与典韦、许褚、夏侯惇等人相比。在曹营七大勇将中,徐晃虽处于较低排名,但仍显示了其不容忽视的战力,然而要说他跻身一流高手之列,恐怕还需更为充分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