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额,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一种专门构件,主要作用是在檐柱之间形成稳定的横向联系,确保檐下的柱子在风雨和荷载作用下不易错位。它的用法和称呼最早见于宋代建筑术语,属于典型的宋式叫法。到了清代,工匠们逐渐给这件构件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常用“额枋”来指代,口语化的称呼在民间也流传开来,形成了两种并存的说法与习惯。
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对阑额的尺寸有明确规定。按书内描述,阑额的高度等于单材高度的1倍,大约三十寸;厚度约二十寸,横向的长度要延展到两柱中轴的中心位置。这样的尺寸规定,体现了宋代建筑对木材断面与承载关系的严格控制,也确保了檐部在视觉和结构上的协调,避免因过薄或过长而导致受力不均。
阑额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其确切起源尚不可考证,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的某些建筑实践。通过北魏时期的石刻可以看到,最初阑额是从柱子的上座斗向外横出,位置较高,功能偏向立柱与檐梁的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横出部分逐渐下降,到了唐代阑额的高度开始降落到柱之间的区域,那个阶段甚至还没有在阑额下方设置普拍枋来承托的结构。
进入辽代,阑额在角柱部位显现出略微突出、露出柱体轮廓的做法,标志着它在结构美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到了清代,阑额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出现了各种装饰纹样轮番装饰的现象。历史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霸王拳”式样,就是清代阑额装饰的一个生动例证,体现出工匠对审美与功能兼备的追求。
概括来看,阑额的发展史呈现出越来越厚实的趋势:早期的阑额相对狭窄,明清以后逐渐增厚,清代甚至出现接近方形、体量更方正的实例和轮廓。厚度的增大与轮廓的变化,与屋檐高度、柱间距离和横梁的配合关系密切相关,也反映了宋元以降建筑材料与构件加工技艺的成熟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