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是由白狄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因国都内有一座山而得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位于燕国和赵国之间,处在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中。早在春秋时期,中山国便与晋国等大国频繁交战,被视为中原地区的一个主要威胁。进入战国初期,魏国的魏文侯指派乐羊、吴起等大将率领大军,经过长达三年的艰苦战斗,于公元前407年成功攻占中山国,彻底摧毁了其国力。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中山桓公成功复国,且国力逐渐强盛,甚至拥有了九千辆战车,这无疑让周围的赵国倍感压力,成了赵国的眼中钉。直至公元前296年,赵国经过改革,实施了胡服骑射政策,使其军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最终彻底消灭了中山国。那么,为什么齐国灭宋后引发了五国联合伐齐的局面,而赵国消灭中山国时却没有遭到类似的反击呢?
一
从时间上看,公元前286年,齐国趁着宋国内乱之际,迅速派兵攻占了宋国。这一举动令其他六国都为之震动,且产生了忌惮心理。此后,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联合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打破了齐国的优势地位,成功夺回了70多座城池,创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报了齐国曾经伐燕的仇。
尽管乐毅没有将齐国彻底击败,但五国联军仍对齐国造成了巨大打击。而与此不同的是,赵国在消灭中山国之后,不仅实力得到了大幅增强,而且并没有遭遇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围攻。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中山国和宋国虽然同为战国七雄之外的强国,但二者的地理位置差异显著。中山国的疆域包括今天河北保定南部、石家庄大部分地区、邢台北部以及衡水西部,这些地区在当时并非商业繁荣的城市,也不是交通要道。相反,宋国位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交界处,是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交流的要道,拥有定陶、彭城、商丘等繁荣的商业城市。齐国吞并宋国,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与资源,增强了自己的国力。而赵国消灭中山国,主要是为了消除境内的割裂问题,因为中山国占据了赵国南北的分界线,因此并未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担忧。
二
另一个原因在于赵国的国力背景。在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低谷,甚至连中山这样的小国也时常对赵国构成威胁。赵国在与周边强国的多次战争中屡屡受挫,大将屡次被俘,领土不断被侵占。在这种困境下,赵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恢复国力,尤其是面对周边游牧部落的威胁:东北与东胡接壤,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和楼烦为界,这些部落的骑兵常常侵扰赵国边境。
面对这一切,赵武灵王决心改革,实施了“胡服骑射”,这不仅增强了赵国的兵力,还提升了国防能力。然而,尽管赵国军力得到提升,但与秦国、齐国和楚国等大国相比,赵国并未占有明显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在灭宋前,堪称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齐威王在位时,齐国与秦国爆发了桑丘之战,这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尽管齐国在多次战役中取得胜利,齐国依然引来了其他六国的警觉,宋国的灭亡只是一个导火索,齐国的强势令各国感到威胁。
三
最后,赵国在消灭中山国时的外部环境较为有利。赵武灵王在位时,通过帮助秦昭襄王、燕昭王登上王位,赵国与秦国、燕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赵国发动灭中山国的战争时,赵武灵王巧妙地通过外交手段,分别派遣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成功地孤立了中山国。这一外交策略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最终顺利消灭了中山国。
综上所述,赵国之所以能够在消灭中山国后保持和平,主要得益于其周到的外交策略、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其他强国对齐国的警惕,而不是单纯依赖军事力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