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鼎立的时代,琅琊诸葛氏堪称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诸葛亮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声名远扬,而同族的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诸葛瑾与其子诸葛恪在东吴也位居高位,皆是朝廷重臣。依托这样的家族背景,诸葛氏在两晋时期依旧拥有不小的社会影响力。在这个家族中,东晋末年的大将诸葛长民颇为引人注目。然而,这位出身世家的将领,最终却落得被刘裕处死的结局,令人唏嘘。
一
诸葛长民(?-413年),字号已不可考,籍贯为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沂南县。他虽出身名门,但在家乡的声誉并不佳。据《晋书》记载,诸葛长民虽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却性格乖张,品行有亏,乡里人对他评价甚低。桓玄掌控东晋政权后,曾将他收为己用,但不久便因有人上奏其不法行为,遭到桓玄的惩处,这使得他对桓玄怀恨在心。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密谋推翻桓玄的统治。当时诸葛长民任刘裕的参军,受命密谋起兵。他的任务是杀掉豫州刺史刁逵,并据守历阳。然而,诸葛长民因行动迟缓,错过了时机,导致起兵失败,被刁逵擒获,用囚车押解往建康。
但天意似乎并未抛弃他。途中桓玄战败弃守建康,押送诸葛长民的人随即反身解救,并协助他重新攻下历阳。刁逵见势不妙弃城而逃,最终被擒杀。凭借此战功劳,诸葛长民得到刘裕的奖赏,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宣城内史,逐渐开始在东晋政坛站稳脚跟。
二
不久,桓玄的孙子桓歆联合氐族首领杨秋进攻历阳,诸葛长民在魏咏之的统率下率军迎战,大败敌军,并亲手斩杀杨秋于练固。随后,他与刘敬宣在芍陂再度击破桓歆,迫使其北渡淮水,溃散而逃。凭借屡次战功,诸葛长民在东晋朝廷中的声望逐渐提升。
义熙二年(406年),他因功被封为新淦县公,出任都督淮北诸军事,驻守山阳一带。当时东晋与南燕的矛盾激化,战事频仍。至义熙五年(409年),南燕皇帝慕容超派军南下,企图侵犯东晋。诸葛长民指挥部下于下邳奋勇迎敌,成功击退来犯之军。此役过后,他进位为使持节、青州刺史,兼领晋陵太守,驻守丹徒,权势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东晋后期的重要将领。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际发动叛乱,江州刺史何无忌在战斗中战死,卢循一度攻破江州,并有意进逼建康。诸葛长民得报后迅速领兵驰援,驻守京师。此时刘裕已从北方凯旋,亲自统帅大军。虽然刘毅率军先败,但刘裕坚持不退,誓死保卫建康。诸葛长民曾劝刘裕暂避江北,但遭拒绝。最终,在刘裕的坚决指挥下,卢循兵败撤退,叛乱得以平定。战后,诸葛长民迁任豫州刺史,兼任淮南太守,地位更加巩固。
三
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发动讨伐刘毅之战。刘毅久怀不满,不愿屈居刘裕之下,借荆州为根基,暗中勾结谢混、郗僧施等门阀,扩张势力,意图与刘裕抗衡。此时,诸葛长民留守建康,受命监理太尉留府事务,可见刘裕对他颇为信任。然而,诸葛长民性情骄奢,生活奢靡无度,聚敛财宝、美人,修建府邸,毫无节制,对百姓压迫严苛,以至于民怨四起。
刘毅被诛灭后,诸葛长民担心刘裕也会清算自己,遂心生叛意。他曾私下向刘穆之试探道:“为何有人传说我与刘公不合?”刘穆之答道:“刘公出征,将年迈的母亲与年幼的弟弟托付给将军照料,这怎能说是嫌隙呢?”这番话若能让诸葛长民警醒,或许还能自保。但他的弟弟诸葛黎民极力鼓动他趁刘裕未返京时起兵造反。诸葛长民一时犹豫,遂致信冀州刺史刘敬宣,企图联手。刘敬宣婉言谢绝,并将此事密报刘裕。刘裕获悉后,断然决定将其处死。
由此看来,诸葛长民虽出身名门,亦不乏战功,但因贪欲与不智,最终走上了反叛之路,结局也因此悲惨收场。
---
这篇改写后的文章约九百字左右,保留了原文结构和语义,但在叙事中加入了更多细节和背景,使故事更加连贯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