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日本“大量熊出没”?
迪丽瓦拉
2025-09-30 22:35:28
0

是在今年的盂兰盆节期间发生的事情。

北海道知名的世界遗产知床半岛,一位来自东京的26岁男性在登山途中遭遇棕熊袭击,被拖走。同伴立刻报警,但搜救持续到次日才有结果:为时已晚,男性早已死亡。

此次登山客遇害的罗臼岳

这是自知床半岛列为世界遗产以来,首次发生登山者遭到棕熊袭击的事件。游客感到震惊,不乏立刻取消行程者。但一些当地人则表现出“该来的还是来了啊”的无奈,并表示:“实际上是人类闯入了熊的生活区域。

早在2005年知床半岛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是世界上棕熊密度最高的生息地之一。据推测,栖息着约400到500头棕熊。多年来依靠严格的入园管理和游客的自律,才维持了人与棕熊之间的脆弱平衡。

我曾到访过这片被划为“国立公园”的区域每个人在进入公园前都要接受详细的安全讲解,还要随身佩戴发出响声、提醒棕熊保持距离的“熊铃”,可涉足的区域也根据棕熊的活动季节有严格限制。可以感受到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完善。然而,在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周年的节点,却发生了这次骇人的事故。

当地人的忧心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我在知床取材时,就听说过一头代号名为“RT”的棕熊的故事。它从2018年开始连续捕杀并吃掉当地家犬。棕熊本是杂食动物,但一旦染上捕食肉类的习惯,便不可逆转。既然已经吃过了狗,距离吃人也不远了。那之后,新闻里不时传来“RT又吃掉狗”的消息直到2022年夏,它终于在陷阱中被捕获,DNA鉴定确认正是“RT”。到那时,已有八条狗沦为它的食物。

从食狗到食人,北海道道棕熊事故背后隐藏着一组可怕的数据:知床半岛所在的斜里町,棕目击报告在最近20年内迅猛增长——2003年时约仅为500件,到2023年已增至2000件以上。

是什么导致了知床半岛大量熊出没?有研究报告指出,许多棕熊之所以扩大活动范围,并逐渐靠近人类居住地,其直接原因是夏季到秋季食物的不足。生息在知床国立公园内的棕熊,非冬眠期间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偃松松果、粗齿栎的坚果以及鲑鱼类——这些高热量的食物,在春季到初夏食物极度匮乏的时期,可以迅速帮助棕熊恢复营养状态;同时,它们也是棕熊在冬眠前积蓄足够脂肪的重要能量来源,支撑着整个生活周期。

登录世界遗产20周年的知床半岛

然而,2023年的气候状况不佳,偃松松果和粗齿栎坚果的产量大幅减少,而鲑鱼的情况更为严峻由于海水升温,鲑鱼的溯河量在过去近十年间一直不理想。近年来我北海道旅行时就发现,鲑鱼已从民宿的餐桌上消失,被价格更低廉的鱼类取代。它们大多去了更北方的俄罗斯海域,导致北海道的捕获量锐减,价格也随之飙升。

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也在推动这一过程。游客向熊投喂零食,或随意丢弃餐盒与厨余垃圾,使熊逐渐失去对人的畏惧。知床财团曾严正警告:“一旦熊学会从人类处获得食物,它们的行为会升级,最终危及人类安全。”然而在旅游热潮之下,游客们为近距离拍摄到熊而雀跃,司机和研究者的忧虑却被淹没。熊对人的恐惧正在减弱,习惯化正在加速。

于是在2023年,北海道出现了前所未有规模的大量熊出没。所幸的是,当年并未发生棕熊在居民区直接导致的人身伤害,但潜在的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就在这次登山事故发生前不久,“知床财团”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消息称,有人目击到游客在车内向野生棕熊投喂零食。财团为此发出了严厉警告,强调此类行为绝对不可取:“一旦棕熊被投喂过食物,它们的行为就会逐渐升级,最终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这些年来,人类与棕熊之间原本维持的“适当距离”正在逐渐消失。知床的熊对人类的畏惧已经非常薄弱,“习惯人类”的状态正在快速加剧。经常能从影片中看到,它们若无其事地靠近车辆,也总是有游客主动向它们投掷食物。

几年前我去知床时,也曾亲眼见过类似的场景。那天,一家酒店的司机来接我,沿途向我讲解“这里是拍摄棕熊的绝佳机位”果然,路边聚集着一群人,扛着摄影器材守候着。我透过人群望去,在溪流一闪而过的身影里,的确看见了一头棕熊。人们毫无畏惧,反而因为拍到熊而兴奋雀跃。司机对此种景象颇为忧虑,他说:这些游客对棕熊的可怕一无所知,为了用手机拍视频而不断靠近棕熊的人越来越多。过去,熊一旦见到人类,往往会主动避开或离开,但最近,它们即使遇见人,也不再主动远离了。

北海道,横穿马路的棕熊幼崽

北海道是棕熊的领地,而在本州地区,则生息着黑熊。事实上,如今全日本都在“大量熊出没”。同样是在盂兰盆节期间,新潟县南鱼沼市,有一名60多岁的男性遭到黑熊袭击,所幸性命无碍,只是被咬伤了腿部手臂。

而在7月初,我就已经在早间新闻看到一则更加不可思议的新闻:岩手县一名81岁的独居女性,被闯入家中的黑熊袭击,丧命于自家客厅中新闻里说,这个地区自从5月起便频频出现黑熊目击情报,进入6月之后,更是连续发生10起黑熊闯入住宅事件,它们吃掉了仓库中的大米,还闯入车库和温室动物研究专家说,黑熊视力极差,只能分辨黑白,因此常把建筑物的入口误认为是森林的阴暗处,从而闯进民宅、仓库、谷仓,甚至购物中心。由于黑熊频繁出现在住宅区,一些受访者无奈表示已经不紧急将独居的高龄父母送进养老院。

生息在本州的黑熊

根据环境省的数据,2023年度日本全国因黑熊造成的人身伤害共有198起(219人受害),为自2006年度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到了2024年,仅在4月至7月期间,黑熊的出没件数就已达到1万704件,超过了前一年。到8月为止,已发生56起人员受害事件,其中2人死亡。按地区来看,岩手县出没件数最多,达1993件;秋田县则是人员受害事件最多的地区,共9件。

被黑熊袭击事故各有各的场景。最多的人在采集山菜等山林活动中遇害。一些人在进行野鸟观测时,为了不惊扰鸟类,刻意不发出声音,因而遭遇黑熊袭。有人在自家农田里与黑熊相遇,有人在自家院内倒完垃圾返回时被黑熊伤到……从上述遭遇可以看出,黑熊正在从山林进入人类生活区。

和歌山,熊野古道的“熊出没”告示(图|库索)

这一变化背后的主要诱因,往往是人类的厨余垃圾。对人来说那只是“垃圾”,但对熊而言却是极具吸引力的“食物”。一旦尝过其中的味道,熊就会牢牢记住,不断返回人类生活区,甚至主动接近人类。随意丢弃垃圾,不仅会增加人身伤害的风险,还会使熊最终面临被捕杀的命运。这在北海道早已是常识。知床财团也曾公开表示,在公园外的道路沿线不断发现被丢弃的便当垃圾。他们特别强调:“对野生动物而言,乱丢垃圾等同于投喂。”并呼吁游客不要乱扔垃圾。

今年夏初在北海道,相识的当地人告诉我,最近的棕已经不冬眠了。一年四季附近都有棕熊的目击情报,哪怕是在零下二十度的十二月。他说,棕熊原本是因为没有食物才冬眠的,而现在,它们一年四季都能在靠近人类生活的地方找到大量可口的食物——农作物、厨余垃圾家畜饲料——因此便失去了冬眠的必要。想一想,动物园里的熊为什么不冬眠?因为饲养员每天都在投喂食物啊。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棕熊大量出没的背后,竟然还隐藏着“高龄化”的原因过去50年间,随着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村落周边的耕作放弃地急剧增加,这些被遗弃的田地很快荒芜,变成了棕熊等野生动物可以利用的环境。比如,在近年来熊出没频繁增加的札幌市南区,以前广泛分布的果园如今大多已经变成了森林。而那些无人照料的果树,反倒棕熊提供了食物来源,使它们长期滞留在此。

札幌市内,提醒注意“熊出没”的告示牌

千万不要以为不要以为熊出没只发生在偏僻地区或荒郊野岭。事实上,东京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有熊栖息的首都”。在全国各地黑熊出没不断成为问题的同时,东京都西部的市区周边也频繁传出目击和发现它们痕迹的消息。仅在东京都内,每年与黑熊相关的目击信息就有数百件。尤其是在八王子市,甚至在市政府附近都有人看到过疑似熊的身影;而在与八王子相邻的町田市,去年10月在一所青少年设施的院内发现了熊的踪迹。

日本黑熊数量增加的背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自2000年起,黑熊被视为需要保护的动物。当时,由于连续数十年的数量锐减,以西日本为中心的本州各地都担心其面临灭绝风险,因此制定了特定鸟兽保护管理计划,禁止或主动减少狩猎和有害捕杀。

近年随着黑熊大量出没,人们才惊觉,这一保护政策的效果远超预期。以秋田县为例,在2016年度之前,当地一直推测黑熊数量约为1000头左右,但到2020年度,推定数量却猛增至4400头。过去,人们通常的应对方式是“熊一旦出现在村落,就将其捕杀”,但这种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它们的增长速度

北海道在棕熊保护措施上的行动甚至更早。1989年春季熊捕杀活动被中止。这被认为是导致棕熊捕获压力减轻、对人类的警戒心下降的一个原因——在那之前,每到春天猎人都会捕杀棕熊,因此棕熊会害怕接近人类的“领地”。在捕杀活动被中止后的1990年,北海道棕熊的推定数量约为5200头,而如今已超过1万头。可以说,中止春季捕杀的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棕熊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棕熊频繁出没于市区,要求恢复春季捕杀棕熊声音越来越多。今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修订《鸟兽保护法》,放宽在市区使用猎枪的条件。允许在市町村断的基础上,可以特例性地在市区使用猎枪。此前的规定则是:当熊出没于市区时,必须由警方到场,确认其确实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后,才会下令开枪。

不过,这里面又存在另一个“高龄化”的问题。

无论是捕获棕熊还是黑熊,都离不开猎人的存在而猎人的老龄化正成为全国性的问题。根据环境省2019年的统计,日本当时持有狩猎许可证的人数超过21万。其中,60多岁有5万8433人,70多岁有5万6758人,80岁以上的也超过1万人——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比例接近六成。

在日本,经常会听到“猎友会”这个词。它是由以狩猎为兴趣的人们组成的团体,其中不少人是在六十岁退休后才加入的。成员需要取得狩猎许可证并完成猎人注册,而若要使用猎枪,还必须通过严格的枪支审查。

一直以来,日本在紧急情况下对棕熊或黑熊的驱除和捕杀,几乎都是由各地猎友会的成员承担的。但现实是,随着成员高龄化和后继者不足,猎友会人数正在急剧减少。而且,这些人往往是以志愿者的形式执行这项任务的。过去甚至出现过某地猎友会因报酬过低而拒绝出动的情况,一度引发社会议论。不过,原本只是出于兴趣而从事狩猎的人,却要在关键时刻承担如此沉重的责任,本身就显得十分勉强。

东京都日之出山的黑熊目击警告

猎友会的观点是,如果地方政府不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这项工作将难以长期顺利运作。而这样的变化确实已经在发生。2017年起,北海道的占冠村、岩见泽市、三笠市、沼田町这四个棕熊频繁出没“重灾区”,相继设立了“公务员猎人”的政府岗位。在北海道的千岁市,则由当地猎友会选拔出经验丰富的猎人,组成了一支“防熊队”。他们在熊出没时,以政府聘用的非常勤特别职员身份出动,并享有包括伤害保险在内的相关福利。

说回那位在知床遇难的登山男子。在找到他遗体的地点附近,人们发现了疑似母子关系的三头棕熊,当场将它们射杀。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仅在2023年一年里,知床半岛就有超过180头棕熊因“有害驱除”或狩猎目的被捕杀。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北海道曾经还存在另一头令酪农家闻之色变的棕熊,人们称它为“OSO18”。自2019年以来,它在道东地区的标茶一带袭击了多达66头奶牛。这头棕熊警惕心极强,布设的陷阱始终无法捕捉到它,使得防范对策十分棘手。直到2023年7月,一位猎人在偶然间猎获了一头棕熊,经DNA鉴定,终于确认那就是“OSO18”。不过,OSO18被捕杀后,北海道方面接到了大约20通来自外地的抗议电话,人们的想法大致是:野生动物之所以闯入人类聚居区,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活圈。

对于野生动物的捕杀,从动物保护的立场来看,常常会引发批评。然而这个问题变得很微妙。如今日本的现实是,正如熊必须警戒人类一样,人类也必须开始警戒野生动物。过去那种“人类以压倒性优势支配自然”的局面,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黑熊大量出没的长野县上高地,游步道上设置的“熊铃”

棕熊和黑熊并不是偶然闯入城市,而是理所当然地变得“就在身边”。人们开始那些在居民区附近出生长大的棕熊称作“新世代熊”这种熊早已习惯人类的生活气息,不再心生畏惧这也意味着人与熊之间原本脆弱的距离感正在加速崩溃。

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如果没有适当的距离感,就会变得岌岌可危。如何在彼此不侵犯对方生存空间的前提下实现共存,已经成为日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以一句我看到的中肯评价来收尾:以棕熊和黑熊为首的野生动物危害增加,其实正是日本社会缩小这一现实的反映。我们正处在一个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缩小的时代,也必须重新思考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齐...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是由白狄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因国都内有一座山而得名。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
原创 诸... 在三国鼎立的时代,琅琊诸葛氏堪称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诸葛亮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声名远扬,而同族的诸葛...
原创 陆... 在三国时期,陆逊不仅是东吴的重要丞相,更是当时顶级的军事将领之一,堪称出将入相的典范。陈寿的《三国志...
原创 韩... 说起韩国,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印象大多是K-POP、韩剧、三星、现代汽车等符号。但在近些年,韩国在...
原创 中... 在上古时期,\"国家\"这一概念还未形成,因此人们通常以部落的名称来划定各自的领土。正因如此,“九州...
原创 明... 众所周知,明朝的都城曾有两种主要说法,分别是金陵与北京。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明朝初期的确是定都于金陵...
种族与语言:1500-1800... Nova et Accurata Totius Europae Descriptio, 弗雷德里克·...
原创 中...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英勇无畏的将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或带领军队破敌,或以智谋击...
再唱一曲《松花江上》,跨越时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跨越地域,跨越时间,在每个不忘国耻的日子里,人们会唱起这首歌。歌声是火炬...
原创 说... 阑额,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一种专门构件,主要作用是在檐柱之间形成稳定的横向联系,确保檐下的柱子在风...
原创 水...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浒传》通常被定义为“一场农民起义”。 在宋朝的语境下,“纯农民”指的是:主...
原创 三... 中护军:历史与变迁 中护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职务,最早源于秦朝的“护军”,其职责主要是...
(抗战胜利80周年)8件国家一... 中新社香港8月26日电 (记者 韩星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万众...
李家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 李家山古墓群遗址 通讯员 邓星瑞 摄 骑士猎鹿铜扣饰 通讯员 李丹 摄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五批...
清朝是如何避开之前封建王朝皇帝...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揽天下大权于一体,有关于皇权的博弈,就从未停止。 刘邦去世之后,皇...
原创 汉...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再度实现统一的强盛王朝,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西汉...
文化新观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 “大家看,这是上世纪70年代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修复前后对比图,当时大佛表面开裂、松动,主尊表面和侧面...
闪亮的抗战小院丨太行深处的“烽...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许艳艳 刘梦妍 田梦 宋霈雯 李全 8月18日,走在邢台市浆水镇安庄村的小道...
隋炀帝和唐太宗,为何一直执着于... 自从南北朝割据百年最终被隋朝完成统一,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这个名字,就一直出现在当朝统...
原创 李...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34撞沉吉野!&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