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胡惟庸涉嫌谋反为由,将其处决,并废除了丞相这一职务。此后,朱元璋下令,任何再提议设立丞相职务者,必定遭到严厉处决。废除丞相后,朱元璋通过六部直接对中央政府进行管理,形成了完全依赖皇权的政务结构,从此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再也没有了丞相这个职位,胡惟庸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那么,胡惟庸究竟为什么会被朱元璋处死?他真的是参与谋反了吗?
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为和州人,年轻时他投奔了朱元璋,并逐步从主簿、知县等低级职务晋升,最终成为中书省参知政事。随着他在政界地位的上升,胡惟庸逐渐获得了朱元璋的极大信任,甚至在杨宪被杀后,朱元璋对他的宠信达到了顶峰。胡惟庸做事谨慎,始终表现得非常得体,让朱元璋对他深信不疑,甚至将更多的权力交给了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逐渐显现出骄傲自大的态度,他开始不再向朱元璋报告工作,而是自己决定一切,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很多重要的奏章,他都先行处理,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内容,直接封锁,不上报给皇帝,而对于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他却毫不犹豫地呈递给朱元璋。随着权力的膨胀,胡惟庸开始招来许多大臣的奉承,这使得朝中很多人都开始对他心存敬畏和依附。由于胡惟庸的权势,大将军徐达深感不满,并将胡惟庸的不当行为上报给了朱元璋,然而胡惟庸得知后,竟然一度有意图暗杀徐达,最终被揭露出来。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多次指出胡惟庸在处理政务时的种种问题,令胡惟庸心生怨恨。当刘基患病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竟在这一过程中下毒致使刘基不治身亡。胡惟庸的暴行逐渐引发了许多不满。
胡惟庸与李善长的关系也为他进一步巩固权力提供了助力。两人同乡,并且胡惟庸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借此进一步拉拢李善长家族,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与此同时,胡惟庸开始更加张扬,看到许多人对他胆寒,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心生异谋。
此外,胡惟庸还与一些地方官员保持着不正当的联系。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由于受朱元璋责罚,对其表示恐惧,胡惟庸便开始暗中拉拢这两人,密谋共谋。一次,三人在胡惟庸家中饮酒时,胡惟庸不经意间问道:“若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被人揭发,我们该如何是好?”此言一出,二人心生忐忑,但胡惟庸却告诉他们要做好应急准备,甚至建议他们秘密招兵买马,以防未来事态发生变化。
当时,胡惟庸也与李善长进一步接触,试图说服李善长支持他的计划。尽管李善长年事已高,并未立刻响应,但胡惟庸并未放弃,多次尝试游说。此外,他还派人联系倭寇,为接下来的谋划提供外部支持。
然而,在这一切即将步入高潮之际,胡惟庸的儿子因不慎从马车上摔下身亡。胡惟庸对此勃然大怒,将车夫杀死。然而,朱元璋得知后愤怒异常,命令胡惟庸偿命。胡惟庸试图通过给车夫家人送上赔偿金来平息此事,但朱元璋坚决不同意。此时,胡惟庸的心中已经生出了恐惧,他开始与一些官员暗中策划起义。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进贡时,胡惟庸和其他大臣竟然未及时上报朱元璋,此事被宦官举报,引发了朱元璋的愤怒。事后,胡惟庸和汪广洋因叨扰天子,被责令谢罪,但汪广洋不久即被赐死。随后的正月,涂节和商暠向朱元璋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朱元璋震怒,下令彻查。
经过深查,朱元璋决定一举将胡惟庸、陈宁及涂节等人处决。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案件波及到李善长,李善长最终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案件的连锁反应使得包括南雄侯赵庸等在内的数十位官员都遭到牵连。甚至连宋濂的家族也未能幸免,许多人惨遭杀戮。虽然马皇后和太子朱标为宋濂求情,但朱元璋还是决定将他流放至边疆,最终宋濂死于流放途中。
这起冤屈的“胡惟庸案”历时多年,至少牵连了三万余人死亡。这一事件的背后,到底是否存在胡惟庸真正谋反的证据呢?有学者认为胡惟庸其实是冤枉的,整个案件或许是朱元璋早已打算废除丞相一职,找到了一个借口来解决胡惟庸,以避免权力的集中威胁到皇权。胡惟庸或许只是成为了一个替罪羊,为了达成朱元璋集中权力的目标,许多人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这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胡惟庸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而这个案子所波及的群体也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朱元璋的铁血手段与极端决策也让这个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震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