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是东汉末年两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性格与治国方式常常被拿来对比,尤其是在处理身边人物的态度上。曹操被世人普遍认为心狠手辣、权谋高深,而刘备则以仁义为名,深得百姓与部下的喜爱。然而,细究曹操与刘备在张绣与刘封两件事上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胸怀宽广、为人果断,远远超出了刘备的所谓仁义,甚至可以说,曹操的行为更显“大丈夫”风范,而刘备在刘封的处理上,则显得狭隘且自私。
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家境优渥,因此从小便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的童年充满了放荡与自由,虽说未必能成为众人的楷模,却也锻炼了他对未来世界的适应力。由于家族背景出色,曹操年少时便被举为孝廉,并得以进入洛阳朝廷任职。东汉末年,政治腐败,董卓掌控朝政,奸诈暴虐。189年,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天下大乱,曹操见状心生不满,于是返回家乡,组织起义,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
然而,在197年,曹操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打击: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忠心将领典韦,三人都在张绣的背叛中丧命。张绣原是凉州的豪杰,先随其叔父张济出征,后在张济死后接管了部队。在曹操南征途中,张绣初次归降,但由于曹操纳了张绣的婶婶为妾,张绣感到受辱,于是反叛曹操,袭击曹军,导致了上述悲剧。然而,曹操并没有因此对张绣心生仇恨,反而在几年后,张绣再次投降,他不仅宽容接纳,还给予了张绣大量的封赏——他的封邑甚至达到了2000户,是当时曹操麾下将领中最多的。曹操不仅没有因为张绣的背叛而心生愤怒,反而视其为可用之才,这种大度与宽容,足以证明曹操胸怀广阔,能容人之过,真是一位大丈夫。
与曹操的宽容相比,刘备的仁义则显得极为狭隘和冷酷。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由于家道中落,他的少年时期过得十分困苦。随着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勇气,逐渐崭露头角,并通过投靠多个势力最终站稳了脚跟。刘备曾依附过公孙瓒、曹操、刘表等人,并通过赤壁之战打败曹操,获得了在荆州和益州的立足之地。然而,当他占领了益州、汉中,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后,刘备的行为却显露出他阴暗的一面。
刘备的养子刘封是他从刘表麾下接收来的,在刘备的多次征战中,刘封立下了不少战功,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及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封也做出了贡献。虽然刘封只是养子,但刘备一直将他视为亲生儿子,对其器重有加。然而,刘封的命运在关羽失荆州后发生了转折。公元219年,刘备派刘封去指挥孟达的军队,驻守上庸。这期间,关羽失陷,刘封未能及时提供援助,导致关羽被杀,荆州失守。刘备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刘封,并因此开始对刘封心生不满。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后,决定处死刘封,尽管刘封一心忠诚,始终未曾背叛刘备,但在刘备眼中,他成了扫清刘禅后嗣障碍的工具。
刘封最终选择自裁,临终时他说:“我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刘备在刘封死后,表面上悲痛欲绝,甚至为刘封哀悼,然而事实上,刘封的死与刘备的“仁义”并无关系,更像是出于自保与权力斗争的需要。刘备为了确保自己儿子刘禅能够稳固继承蜀汉的政权,毫不犹豫地逼死了曾忠心耿耿的养子,且事后装作伤心。
相比之下,曹操无论是在张绣背叛后依然表现出的宽容,还是在他对于敌人的忍让,展现出了他作为大丈夫的胸怀与远见。刘备以仁义自诩,却在刘封之事上显得自私和狭隘,甚至为自己的权力利益不惜牺牲义子,实在有些难以名状的阴暗。曹操与刘备在这两件事上的表现,可以说是两个极端,曹操无疑是在为人处事上展现了真正的“大丈夫”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