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国时期,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除了复姓的人,男女皆如此。这个现象背后隐藏了社会习俗和历史变迁的痕迹,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名字有三个字的人往往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贱民”。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回到汉朝和秦朝,便会发现,当时的人名字也多是两个字。这个现象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也反映了古人对名字的独特看法。
在许多古装剧和历史书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称自己时,往往会以“名”自称。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并没有三个字的名字。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如果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常会说“亮以为”,或者“亮泣首”,而很少有人会以三个字的名字来称自己。即便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名字是三个字,但他并非官员,且在三国的官员与将领中,几乎没有三字名字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会对三个字的名字持有偏见呢?其中的原因,除了沿袭自秦汉时期的文化习惯外,还与王莽改革有关。在秦汉时期,两个字的名字更多是文化传统的结果。到了王莽时期,他颁布了新的法令,规定犯罪者以及低贱的百姓要改为三个字的名字,以便一眼看出其身份。这种规定,一方面突出了统治阶级与低阶层的身份区别,另一方面也是王莽利用文化复古来加强自身的皇权。
回顾先秦时期,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是单字名字,双字名字并不被排斥,只是不太常见。在《公羊传》中,就提到有一位名为仲孙忌的人,原名是仲孙何忌。据说孔子曾笑他名字过于繁杂,于是在修订《春秋》时,将“何”字去掉,因为双字名字不符合当时的礼法。这也反映了古人对名字简洁性的推崇。
王莽自认为通过引入“复古”的礼法可以加强自己的文化地位,并通过这些法令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际上,王莽通过这种制度改革,将自己塑造成一位深得古代礼法之道的皇帝,他甚至对地名和外族的称呼也进行了改变,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将匈奴改称为降奴,令人啼笑皆非。而对名字的规定,更加严格,甚至连他的亲孙子也未能幸免。
王莽的嫡孙王宗,在早年就产生了觊觎皇位的想法,尽管他知道自己必须等待父亲死后,才能登上皇位,但他不甘心这种等待。于是他偷偷制作了皇袍和皇冠,打算借机谋反。最终,王宗的篡位计划失败,王宗为了逃避罪责而自杀。然而,王莽并没有因此放过他,反而将王宗的名字从“王宗”改为“王会宗”,以昭告天下其所犯的罪行。值得一提的是,王宗的名字在王莽改革后确实被修改过,因为王莽要求以三字名字来表示犯有重罪的人。
尽管新莽政权最终被推翻,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人仍保持着单字命名的习惯。虽然如此,也有一些例外。例如,东汉时期的光武帝刘秀的两任皇后,分别是郭圣通和阴丽华,均为双字名。三国时代沿袭了东汉的命名习惯,因此三国时期双字名的人相对较少。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例子,如田豫的儿子名叫田彭祖。彭祖在传说中是长寿的象征,田豫或许是希望儿子能长命百岁,因此给他取了这样吉祥的名字。而孙权则以不同的方式命名了自己的女儿:长女叫孙鲁班,次女则叫孙鲁育。
尽管王莽的法令对人们的命名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它并未根本改变古人取名的传统。许多古代王朝的君主、贵族和民众都遵循了相似的命名规则,这些规则既有避免讳的考量,也有使名字更具响亮和威严的意图。而古人常常不止有名,还有字和号,这使得即便名字是双字,仍然能够在称谓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身份。例如,刘备的字是玄德,关羽的字是云长,他们在称呼自己或他人时,常常是名与字交替使用,这与拥有双字名字的效果没有太大差异。
从周朝开始,单字名字逐渐流行,并成为历史上一个持续千年的文化传统。即便是在晋朝时期,由于胡人和汉人混居,名字文化发生了转变,开始出现更多的双字名字。晋朝的皇帝,如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便代表了这种变化。随着隋朝的统一,名字文化发生了更大的变革,李渊的儿子们无一例外地使用双字名字。此后,宋朝、明朝、清朝的名字更加自由,似乎再没有人严格遵循周朝的传统。
到了明朝,朱家的皇帝们,除了朱标和朱棣,其他皇帝几乎都以三个字命名。而在清朝,汉人取名则更加随意,如张廷玉、刘统勋、李鸿章和曾国藩等,都使用了三字名字。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命名传统的彻底转变,三字名字逐渐不再被视为低贱的象征,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