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的结果其实并不能全怪孙策,因为在这样的清晨明媚时光中,任何人都无法预料到会突如其来的刺杀,哪怕是吕布这样声名显赫的武将也难以避开这种险境。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次刺杀行动显然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预谋。为什么这么说呢?孙策是在狩猎时遇到这三名刺客的,显然这些刺客早已知道他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出现,并且在那一刻,孙策只是独自一人,毫无防备地走进这个早已设下圈套的场景。因此,才会有三名刺客在此埋伏,当孙策进入视线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这种表现出刺客们显然有备而来的样子,透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一场策划已久的行动。从各个方面来看,这些刺客在刺杀过程中已经做足了功课,准备得相当充分。他们在行动开始时的第一步,便是迅速将孙策的坐骑刺伤,这一招先发制人,可以说是非常高明。
从古至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几乎是人人皆知,而刺客的选择展现出一种高超的战斗智慧。这样的意识,不特别是对于普通百姓或者其他普通将领来说,甚至不一定能够理解。如果把这些刺客的做法放在一种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或许他们连这样周全的准备都做不到。显然,刺客们已经为今天这一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待着将孙策送入幽冥世界。
与此同时,刺客们还巧妙地假装自己是其他将军的士兵,他们用这个借口成功地欺骗了孙策。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合理的说辞,若是三名刺客突然向孙策发起突袭,孙策无疑会提高警惕。然而,这三名刺客在回答孙策的询问时,对答如流,使得孙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放下了警惕,最终选择相信了他们。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三名刺客在准备工作上做得相当完善。
此外,孙策在这次出行时,也并没有佩戴任何护甲或盔甲。这一方面是因为孙策自视甚高,号称“小霸王”,在他心中,似乎并不屑于在平常出行时穿戴那些繁重的防护装备。另一方面,孙策这次本是为了享受狩猎的乐趣,因此他和将军们一同前来的时候,自信地认为这个地方的安全问题没有太大隐患,所以身上没有附加任何的甲胄。这样的一种轻松姿态,也使得刺客们有了可乘之机。如果他身上佩戴了甲胄,那么在刺客突然发难的时候,孙策自然会有反应的时间,不至于受到如此重的伤。然而,正因为他未穿护甲,才给了刺客们扎重击的机会。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一次孙策的确是被其自身的轻敌所害。
然而,尽管遭遇重创,孙策依然没有彻底失去。最终,他还是活着回到了故乡,并且交代了重要的职务安排。不然的话,他那句仿佛像是命令般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也无法流传至今。孙策在这次突袭中,虽然面临猛敌,但他仍旧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战斗智慧,甚至在险境中还反击伤敌,三敌对一,竟然还被其完全反杀,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然而,这一切不得不归结于他作为“孙策”,以及他面对敌人时的睿智与果断,因此,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