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一位仅25岁但肩负重任的年轻人溥仪,踏上了从天津出发的船只,驶向东北。在短短三个月后,他被日本政府推上了伪满洲国的最高领导岗位,成为了这一傀儡政权的元首。自从日本侵占东北之后,他们急需一个能够担任代理人的身份,而溥仪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然成为了日本理想中的选择。他的归来似乎带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感,但是在他抵达东北之后,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却逐渐显露,最突出就是国号问题。溥仪希望国家能够以“大清”自称,但日本人则坚持使用“满洲国”,这种分歧显示了他的无奈与日本的强势。身为真正的傀儡,溥仪并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最终,伪满洲国在1932年3月1日正式成立。
随着伪满的成立,溥仪被任命为“执政”,而在两年后,国号变更为“满洲帝国”,他本人亦被升为“皇帝”,并宣称年号为“康德”。然而,无论如何更名,伪满洲国的所有权力都实际上被日本人所牢牢掌控,因此这一政权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傀儡。在某种程度上,伪满的状况与日本吞并之前的朝鲜半岛颇为类似。当时的朝鲜虽声称为“大韩帝国”,但其内政与外交事务几乎完全受到日本的操控,显示出强烈的殖民色彩。如果没有意外,未来“日满合并”的提上日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届时,溥仪的命运很可能与当年的朝鲜王室相仿,最终沦为日本华族的一部分,而东北自然也将被日本吞并。
事实上,自伪满成立的那一刻起,日本便全面推行“日满鲜一体化”政策,显然,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溥仪复兴清朝,而是将伪满作为侵占东北的工具。这也是日本坚决拒绝使用“大清”国号的原因之一。清朝的疆域曾极为广阔,即使在晚清时期也不例外。日本在东北的占领仅仅是清朝领土的一部分,要是采用“大清”国号,那么他们是否也要征服清朝其他未被占领的地区呢?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清朝的皇帝无疑是高于日本天皇的,但伪满的皇帝却很难与天皇平起平坐。伪满的存在只服务于日本的战略利益,显然,日本并不会为了伪满的存在而开疆拓土,重塑“大清”的局面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可能的。清朝的灭亡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光,很多人依然清晰地记得与日本作战的屈辱,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痛经历。如果在这个敏感时期选择使用“大清”国号,势必会引发国内强烈的排外情绪,这对日本推行“日满一体”的战略将是极大的障碍。
伪满洲国成立后,便迅速与日本结成了同盟关系,而南京政府对此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然而,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改变这一现状。与此同时,苏联因受到欧洲局势紧张的影响,对远东缺乏足够的军事保障,因此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居然率先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这是日本意图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伪满洲国在运行机制上与清朝显然截然不同,所谓的“皇帝”成为了国家的元首,而“国务总理”则是政府的实际首脑,内阁下设外交、军事、司法、经济、交通等多个部门,连“皇帝”的着装也悄然从龙袍转变为西装。同时,在伪满的辖区内,日本对清朝时代的旧势力进行了严厉打击,亲日分子充斥在各级官员之中,关东军则在伪满的国防及外交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包括溥仪自身的贴身警卫。
不过,日本终究没有等到“日满合并”的那一天。1945年,投向日本本土的两颗原子弹彻底改变了局势,而苏联军队迅速入侵东北,迅速解除关东军与伪满军的武装。溥仪最终作为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并在五年后被移交给中国,经过九年的改造,他最终获得了特赦,结束了这一段不幸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