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一直保持沉默,这个说法如果拆开来看,似乎更像是一个歇后语。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尽管《三国演义》中的徐庶以沉默著称,但事实上,他投奔曹操后并非言不发声,相反,他在曹操的阵营中成为了一个言辞犀利、能言善辩的御史中丞——在汉末,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而御史大夫的职务几乎被废除。因此,徐庶投身曹营后,逐渐成为了一个主要依靠言辞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官员。
如果我们单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徐庶的行为更显复杂。小说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乱世的奸雄,而与之对立的刘备则成了仁厚的君主。照理说,徐庶投降曹操后,应该与刘备彻底划清界限,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徐庶进了曹营之后,显然有心为曹操效力。他不仅在多次场合中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甚至还差点让刘备和诸葛亮陷入危机。
徐庶的表现让人感到困惑。即便在母亲去世后,他并没有选择对曹操进行报复,也没有在刘备和诸葛亮遭遇危机时乘机回到刘备阵营,反而在多个场合上为曹操提供了极具战略意义的帮助。这种种行为显然与《三国演义》里描述的“进曹营一言不发”不符,甚至变成了一个笑话。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徐庶并不是在刘备败北于长坂之后才投降曹操的,而是在刘备和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之前,亦即当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进攻新野时,徐庶已经投身曹操的麾下。因此,徐庶在曹营中的角色远比小说所描述的“沉默寡言”要复杂。
作为曹营中的谋士,徐庶并未保持沉默。当夏侯惇言辞激烈地表示要生擒刘备和诸葛亮时,徐庶站出来提出了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的重要情报:“将军勿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他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计谋,表明刘备并非易于对付的人物。听到这些,曹操和夏侯惇并没有感到疑虑,反而认为徐庶是自己人。徐庶的建议如果被采纳,可能会对刘备造成巨大的威胁,但他依旧为曹操提供了这些信息。
此外,徐庶的“提醒”和表扬似乎并非出于恶意,而是表达了一种为曹操排忧解难的态度。曹操虽然并未采纳他的建议,但也因此记住了诸葛亮这个人物,并决定采取更加不择手段的手段来对付他,比如通过搜寻诸葛亮的妻子和家人来威胁他。
更为戏剧性的是,徐庶并未在曹操陷害自己母亲后转而效忠刘备,而是继续待在曹营,理由听上去有些荒唐。他表示自己不能回到刘备身边,担心会引来旁人的嘲笑,认为刘备在有卧龙诸葛亮辅佐的情况下,终将成大业。然而,这种解释在现实中显得极为牵强,似乎更多是为了自己在曹营中的高官厚禄而找的借口。
有趣的是,徐庶在樊城劝降刘备时,已经经历了母亲的惨死,按理说他应该与曹操结下深仇大恨,但他依然忠诚于曹操,并劝说刘备放弃抵抗。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准备在樊城迎战曹军,但徐庶的言辞让他们失去了斗志:“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事实上,樊城易守难攻,而徐庶的劝降导致刘备部队失去了最后的信心。最终,刘备和诸葛亮只能放弃樊城,逃入野外。
尽管徐庶最终没有回到刘备身边,但他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却逐步上升。他的高官厚禄似乎源自于他为曹操的事业所做的“贡献”,而不是单纯的忠诚。在樊城的劝降行动之后,徐庶的表现让曹操对他越来越信任,最终使得他在曹营中担任了尚书令、司隶校尉等重要职务。这也让徐庶在曹营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许多其他谋士,甚至超过了诸葛亮的朋友石广元和孟公威。
然而,在赤壁之战前夕,徐庶再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他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书以及庞统的连环计,但他并没有向曹操报告这些情报。此时的徐庶,只关心自己的安危,最终他在获得逃脱之计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从徐庶的行为来看,他的做法似乎充满了反复无常和缺乏原则。与贾诩这种明知利害却尽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谋士不同,徐庶既未能忠诚于刘备,也未能完全效忠曹操。他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也让他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至于徐庶为何最终选择留在曹营,并没有选择回到刘备阵营,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猜测。也许是因为他认为刘备难以成大事,也许是因为他舍不得眼前的权势和地位。无论如何,徐庶的决策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只能留给后人做出评价。
总之,徐庶的复杂行径和令人捉摸不透的决策,让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乃至三国历史中的一位特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