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本军国主义至今未死!
一位九旬日本退伍老兵表:如果中日之间再次爆发战争,他还想打中国。
并且至今仍有不少日本老兵执着于“打中国”,将战败视为耻辱,将侵略称为“圣战”。
而当谈到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打中国的时候,这位日本退伍老兵解释了一番,主要涉及到3个原因。
信仰之名
“如果中日再战,我愿第一个冲上战场。”
一次采访中,93岁的日本退伍老兵——松本清,表示在日本,仍有不少年过九旬的侵华老兵,他们拒绝忏悔,拒绝和解,甚至将战败视为“耻辱”,将侵略称为“圣战”。
在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天皇被神化为“现人神”,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每一个士兵都被灌输一种信念,为天皇而死,是最高荣誉;违背天皇意志,是最大罪恶。
松本说:“我们不是侵略者,我们是‘圣战’的执行者,天皇要我们去‘改造支那人’,让他们接受大和民族的文明。”
这里的“支那”,是当年日本对中国的蔑称,意为“落后的、野蛮的、需要被拯救的民族”,这种称呼至今仍被部分右翼分子使用,成为他们种族优越感的象征。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战败,日本政府通过媒体、教育、宗教三位一体的宣传机器,将侵华战争包装成一场“正义的圣战”。
学校教科书称:“日本出兵中国,是为了帮助其摆脱腐败的军阀统治”,报纸头条写着:“皇军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神社祭典上,士兵被称作“神之子”,出征是“神圣使命”。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松本,从未怀疑过战争的正当性,他坚信:“我们不是在杀人,是在‘净化’劣等民族,传播先进文明。”
然而,1945年8月15日,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那一刻,松本的世界崩塌了,而这种信仰的崩塌,没有带来反思,反而催生了一种扭曲的“赎罪心理”——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要为天皇赢下战争。
松本的信仰,并非个人偏执,而是整个日本战前教育体系的产物。
据东京大学历史学者田中正明研究:“1930年代至1945年,日本全国中小学每周必须进行‘忠君爱国’课程,内容包括背诵《教育敕语》、参拜神社、学习‘大和魂’精神。”
这种教育塑造了一代“战争机器”,他们不思考战争对错,只服从命令,即使战后美国占领日本,推行民主改革,但许多军国主义思想并未被彻底清算。
直到今天,日本部分右翼团体仍在神社举行“慰灵祭”,祭奠“为国捐躯”的战犯,却对侵略罪行只字不提。
松本回忆起1944年出征那天的场景,眼中仍闪着光,当时,日本社会对军人极度崇拜,士兵被称为“皇军”,家属享有特殊津贴,甚至在商店购物都能优先。
松本说:“我们月薪是普通工人的三倍,还有‘出征奖金’,走在街上,所有人都向我们敬礼。”
这种“英雄待遇”,让无数年轻人以参军为荣,他们相信:只要为国而战,就能获得尊严、地位与荣耀。
战败后的屈辱
1945年战败后,一切都变了,日本在美国主导下解散军队,实行非军事化,曾经的“皇军”一夜之间成了“战败者”,甚至被民众唾弃。
更残酷的是,大量退伍军人失业看,据日本厚生省1950年统计,超过120万退伍军人沦为街头乞丐,60%以上的家庭陷入贫困,甚至许多人因心理创伤自杀。
松本曾在东京街头乞讨三个月,靠捡垃圾维生,他记得最冷的一天,一个孩子朝他扔石头,喊着:“败兵!滚回中国去!”这种从“英雄”到“贱民”的身份剧变,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创伤。
对他们而言,“打中国”不再只是政治立场,更是一种找回尊严的方式,导致了扭曲的“复仇心理”!
活在“胜利幻觉”中的老兵
松本的第三个理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他竟然说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士兵怕死,战术呆板,日本一个师团就能打十个中国军。
还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指着东北、华北,说:“当年我们三个月就占领了半个中国,现在科技更先进,一个月就能拿下北京。”这种言论,在今天的日本右翼圈中仍有不少市场。
但他们却忘记了,中国军民14年抗战,伤亡超3500万人,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歼敌超150万,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主力,游击战让日军陷入“泥潭”。
他们更不愿承认,日本从未真正“征服”中国,即便占领了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在抵抗,最终,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加速了日本投降,而非军事上的全面胜利。
他们宁愿相信“原子弹决定论”,也不愿承认,日本的战败,是因侵略本质注定失败。
并且这种幻想正在被下一代继承,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年教材审查结果显示,多本历史教科书将“侵华战争”改为“进出大陆”,“南京大屠杀”被淡化为“南京事件”,死亡人数模糊处理,七三一部队、慰安妇等罪行被大幅删减。
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日本青年,许多人对战争真相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祖辈为国而战”,却不知“国”为何而战。
就连日本政府,至今未对侵略战争做出正式、全面、无保留的道歉,靖国神社依然供奉着甲级战犯,首相仍有人秘密参拜。
结言
松本清的三个理由,像三把刀,刺向历史的伤口,它们提醒我们:战争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在记忆里,在教育中,在人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