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九旬日本老兵仍想打中国,称侵略为圣战,思想可怕
迪丽瓦拉
2025-09-30 19:05:08
0

前言

日本军国主义至今未死!

一位九旬日本退伍老兵表:如果中日之间再次爆发战争,他还想打中国。

并且至今仍有不少日本老兵执着于“打中国”,将战败视为耻辱,将侵略称为“圣战”。

而当谈到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打中国的时候,这位日本退伍老兵解释了一番,主要涉及到3个原因。

信仰之名

“如果中日再战,我愿第一个冲上战场。”

一次采访中,93岁的日本退伍老兵——松本清,表示在日本,仍有不少年过九旬的侵华老兵,他们拒绝忏悔,拒绝和解,甚至将战败视为“耻辱”,将侵略称为“圣战”。

在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天皇被神化为“现人神”,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每一个士兵都被灌输一种信念,为天皇而死,是最高荣誉;违背天皇意志,是最大罪恶。

松本说:“我们不是侵略者,我们是‘圣战’的执行者,天皇要我们去‘改造支那人’,让他们接受大和民族的文明。”

这里的“支那”,是当年日本对中国的蔑称,意为“落后的、野蛮的、需要被拯救的民族”,这种称呼至今仍被部分右翼分子使用,成为他们种族优越感的象征。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战败,日本政府通过媒体、教育、宗教三位一体的宣传机器,将侵华战争包装成一场“正义的圣战”。

学校教科书称:“日本出兵中国,是为了帮助其摆脱腐败的军阀统治”,报纸头条写着:“皇军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神社祭典上,士兵被称作“神之子”,出征是“神圣使命”。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松本,从未怀疑过战争的正当性,他坚信:“我们不是在杀人,是在‘净化’劣等民族,传播先进文明。”

然而,1945年8月15日,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投降,那一刻,松本的世界崩塌了,而这种信仰的崩塌,没有带来反思,反而催生了一种扭曲的“赎罪心理”——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要为天皇赢下战争。

松本的信仰,并非个人偏执,而是整个日本战前教育体系的产物。

据东京大学历史学者田中正明研究:“1930年代至1945年,日本全国中小学每周必须进行‘忠君爱国’课程,内容包括背诵《教育敕语》、参拜神社、学习‘大和魂’精神。”

这种教育塑造了一代“战争机器”,他们不思考战争对错,只服从命令,即使战后美国占领日本,推行民主改革,但许多军国主义思想并未被彻底清算。

直到今天,日本部分右翼团体仍在神社举行“慰灵祭”,祭奠“为国捐躯”的战犯,却对侵略罪行只字不提。

松本回忆起1944年出征那天的场景,眼中仍闪着光,当时,日本社会对军人极度崇拜,士兵被称为“皇军”,家属享有特殊津贴,甚至在商店购物都能优先。

松本说:“我们月薪是普通工人的三倍,还有‘出征奖金’,走在街上,所有人都向我们敬礼。”

这种“英雄待遇”,让无数年轻人以参军为荣,他们相信:只要为国而战,就能获得尊严、地位与荣耀。

战败后的屈辱

1945年战败后,一切都变了,日本在美国主导下解散军队,实行非军事化,曾经的“皇军”一夜之间成了“战败者”,甚至被民众唾弃。

更残酷的是,大量退伍军人失业看,据日本厚生省1950年统计,超过120万退伍军人沦为街头乞丐,60%以上的家庭陷入贫困,甚至许多人因心理创伤自杀。

松本曾在东京街头乞讨三个月,靠捡垃圾维生,他记得最冷的一天,一个孩子朝他扔石头,喊着:“败兵!滚回中国去!”这种从“英雄”到“贱民”的身份剧变,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创伤。

对他们而言,“打中国”不再只是政治立场,更是一种找回尊严的方式,导致了扭曲的“复仇心理”!

活在“胜利幻觉”中的老兵

松本的第三个理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他竟然说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士兵怕死,战术呆板,日本一个师团就能打十个中国军。

还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指着东北、华北,说:“当年我们三个月就占领了半个中国,现在科技更先进,一个月就能拿下北京。”这种言论,在今天的日本右翼圈中仍有不少市场。

但他们却忘记了,中国军民14年抗战,伤亡超3500万人,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歼敌超150万,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主力,游击战让日军陷入“泥潭”。

他们更不愿承认,日本从未真正“征服”中国,即便占领了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在抵抗,最终,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加速了日本投降,而非军事上的全面胜利。

他们宁愿相信“原子弹决定论”,也不愿承认,日本的战败,是因侵略本质注定失败。

并且这种幻想正在被下一代继承,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4年教材审查结果显示,多本历史教科书将“侵华战争”改为“进出大陆”,“南京大屠杀”被淡化为“南京事件”,死亡人数模糊处理,七三一部队、慰安妇等罪行被大幅删减。

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日本青年,许多人对战争真相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祖辈为国而战”,却不知“国”为何而战。

就连日本政府,至今未对侵略战争做出正式、全面、无保留的道歉,靖国神社依然供奉着甲级战犯,首相仍有人秘密参拜。

结言

松本清的三个理由,像三把刀,刺向历史的伤口,它们提醒我们:战争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在记忆里,在教育中,在人心深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汉...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为争夺汉中地区展开的殊死较量。这场战役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
原创 诸... 诸葛亮与姜维的北伐行动究竟是对蜀汉的重大贡献,还是导致其覆灭的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问题引发了广...
原创 曹... 荀彧和荀攸始终专注于战略层面的谋划,所以他们向来不愿意插手具体事务。可以说,曹操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
原创 明... 明朝的历史延续了276年,这个漫长的时期中,共有16位皇帝登基,他们的执政时间平均只有17.25年。...
原创 两... 载涛,清朝末期较为杰出的王爷之一,他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同时也是道光皇帝的孙子,显然他的出身如同深埋...
原创 他... 在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正月,世间的欢庆气氛弥漫四方,然而在某个偏僻的角落,却有一群绝望的逃亡者,...
原创 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既有建立超过二百年的统一王朝,也有那些在动乱之中短暂割据的政权。今天我们所要...
《义勇军进行曲》原来是电影主题... 1935年初的中国,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巨轮。东北沦陷后,华北危机重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碎山...
原创 韩...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萧何与韩信的命运交织,成为后人热议的焦点。萧何既是韩信的贵人,也是最终亲手导...
原创 大... 大禹治水后,历史上记载了三件极为重要的事件,其中包括禹征三苗、建都阳城以及涂山之会(也称禹会诸侯)。...
原创 诸... 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诸葛亮似乎与“火”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军事生涯中,不仅首次出山即以“火烧博望...
原创 到...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势力,开始亲政。在李斯、尉缭等谋士辅佐下,他制定“...
原创 五... 在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五虎上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力而闻名,他们是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每一...
原创 历... 《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绘,让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极为多愁善感的人,甚至有人说他是“哭来的江山”。然而,...
原创 通... 曹操和刘备是东汉末年两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性格与治国方式常常被拿来对比,尤其是在处理身边人物...
原创 诸... 在三国时期,姜维可谓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字伯约,生于202年,出生地在天水郡冀县,即今天的甘肃省...
原创 一... 汉朝与朝鲜之间的这场战争,实际上更像是一次汉朝内部的冲突,而非像汉朝与匈奴之间那种跨越国家的战斗。要...
山西昔阳胡窝路金代壁画墓发掘资...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省昔阳县胡窝路金代壁画墓发掘资料。据了解,该墓在反映宋辽金彼此融合、影...
再忆西南联大,激荡青春力量   新华社昆明8月24日电 题:再忆西南联大,激荡青春力量   新华社记者荆昭延   舞台上散落着“...
原创 商... 古公亶父迁徙后,他的小儿子季历娶了来自挚任氏的“太任”,而挚任氏则是殷商的贵族家族。这一婚姻有着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