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中,诸葛亮似乎与“火”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军事生涯中,不仅首次出山即以“火烧博望坡”一战成名,随后的“火烧新野”和最后一战的“火烧上方谷”更是让他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这三场战斗,其实并非历史真实,而是罗贯中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慧与英雄形象所虚构的。
首先谈到“火烧博望坡”,这是诸葛亮的“初出茅庐”之战,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场。在这场战斗中,曾对诸葛亮心存疑虑的关羽和张飞,也不得不佩服他卓越的军事才智,称他为“英杰”。这场胜利也一度让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更加稳固。然而,历史记载并没有诸葛亮的身影。事实上,这场战斗发生在建安七年,而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因此他根本不可能提前五年参与指挥。而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正是刘备亲自指挥,设伏击败了曹军夏侯惇和于禁,且并没有诸葛亮的参与。罗贯中之所以将这一功绩归于诸葛亮,主要是为了塑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他在关羽、张飞面前树立起非凡的军事形象。
接下来是“火烧新野”,被认为是诸葛亮的第二次军事大胜。这一战的虚构性更为显著,尽管“火烧博望坡”还可以说是基于刘备的真实事迹加以艺术化处理,但“火烧新野”根本没有任何史实依据。即便翻阅《三国志》《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也未见这一故事的踪迹。事实上,罗贯中可能是借鉴了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中的元素,将博望坡的故事与新野的战斗结合,形成了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甚至将火攻、水攻、劫道等手段结合起来,进一步彰显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多面性。
最后是诸葛亮的“火烧上方谷”,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场战斗。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计了一场周密的骗局,成功引诱司马懿父子进入上方谷,准备通过火攻消灭他们。然而,正当火势蔓延,天降大雨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父子侥幸逃脱。诸葛亮感慨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一情节被后人广泛传颂,尤其是当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场未能成功的火攻似乎预示着诸葛亮的大业未成,未来的乱世也将随之而来。但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过这一场面。《三国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提到“火烧上方谷”,而且以司马懿一向谨慎的性格来看,他不会轻易冒险进入如此危险的境地。这一故事显然是罗贯中为了进一步神化诸葛亮,尤其是他临终时的“最后一谋”而虚构的。
罗贯中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智慧与命运的双重象征。他的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的形象,也在这些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然而,尽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如此光辉耀眼,我们仍需明白,许多情节并非真实历史,而是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加工。这些虚构的故事,最终让诸葛亮成为了后人心目中不可超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