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民众的生计与食物的供应密切相关,可以说“民以食为天”。当时的社会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们自给自足。然而,这种经济形态十分脆弱,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困扰。尽管大多数时候农民们是自给自足,但在面临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时,粮食的减产往往导致饥荒的发生。饥荒的景象在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大丰收的年头,情况会好转一些。因此,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在遭遇饥荒时,人们宁愿啃食草根和树皮,也不愿意去河里捕鱼解决温饱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古代饥荒的发生地点。纵观中国历史,饥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导致饥荒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干旱、战争、蝗灾和洪水等。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匮乏,干旱和蝗虫泛滥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源,捕鱼生存变得更加奢侈,不仅生存竞争十分激烈,而且由于北方居民的数量庞大,即使是南方的水域丰富,也未必能供养得了那么多人。
南方地区自古以来是享有“鱼米之乡”美名的地方,粮食的主要来源也多来自这里。虽然在南方洪灾时偶尔也会造成损失,但洪水带来的破坏相对来说往往没有那么严峻,最多只是冲毁了一些街道或淹没了几个村庄。而在洪水退去后,农田中的作物仍能继续生长,只是可能收成略显不足。总体来看,即便发生饥荒,南方的家中往往还能留有一些存粮,因此不至于饿得无法支撑。即使不幸落入了绝境,南方的湖泊和河流随处可见,捞一些海鲜寻求温饱还是能够实现的。
此外,南北方在饮食习惯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气候条件截然不同,北方人往往以面食为主食,而南方人习惯吃大米和捕鱼。这样的饮食结构差异在饥荒时也体现出来。南方人可能无障无碍地调整饮食方式,通过捕鱼来获取食物,但北方的居民因为长期的饮食惯性,往往对鱼类食物不习惯,且缺乏必要的捕鱼技能和工具。因此,当面临饥荒时,即使北方人意识到可以去捕鱼,也往往难以付诸实践。
最后,在饥荒时期,生活在饥饿状态中的人们几乎都处于极度疲惫和虚弱之中,根本无力再去捕鱼。对于北方人来说,获取鱼类不仅仅是去河边捞几条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使用合适的工具,而这些都需要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许多人在学会捕鱼的过程中可能就已经饿死。因此,相较于捕鱼这个复杂而且困难的选择,人们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且直接的方法——挖掘草根、剥树皮以充饥,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