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们对埋葬之地总是格外重视,因为他们坚信死后会进入一个极乐或更美好的世界。为了让亡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尽量从容,人们会把生前喜爱之物带进墓中,请来金银珠宝、稀奇珍宝,甚至还有残酷的做法——让活人生前陪葬,以示至诚。无论是君王富贵,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尽己之力把墓葬布置得尽量完美,更何况是位居万人之上的皇帝。帝王们对自家陵寝的要求极其严格,往往选在风水极佳之地,随葬品也越多越好。正是这样的一种风俗,催生出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盗墓者。盗墓贼,也被称作摸金校尉,在长沙方言里则被称作土夫子,专门以盗取古人墓葬中的宝物为生,成了一门危险而神秘的职业。
由于盗墓活动日益猖獗,死者在墓中的安宁也受到了严重威胁。皇帝的陵寝被视为不可侵犯的圣地,一方面要靠高强度的工匠技艺把陵墓筑得坚固无比,另一方面则加强防卫力量,以抵御外来偷盗。很多村落甚至世代相传地承担起守陵的职责,历史上也有皇帝生前的妃子终身负责守陵,最常见的还是由军队担任镇守,形成立体的防护网。陵墓的周围常布置铜兵铁骑、石刻哨卫,以及错综复杂的机关,连风声、沙尘、雷电都会被视作潜在威胁。
说到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他本人对迷信极为信奉,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心思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他对自身陵寝的建造极其重视,愿意耗尽国力构筑一座用于死后极乐生活的宏伟宫殿群。秦始皇陵内呈现着各种宫殿与砖雕,珍宝无数、奇珍异物堆积如山,究竟有多少,早已无法以人力统计。对于盗墓贼而言,秦始皇陵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极易引发狂热的目标。
然而进入秦始皇陵并非易事。传说中,秦陵由蒙氏一族带兵镇守。史书和野史里常见的故事是:项羽攻入关中,火烧阿房宫之余,还对秦陵进行大规模破坏之时,陵墓内竟然冲出一支守军,由蒙常山统领。两军尚未交锋之时,周围的风沙骤起,雷电交错,甚至让人怀疑天地都在为这场对峙作证。范增的谋略让项羽误以为秦始皇的神力未被彻底击破,劝其撤兵。就这样,秦始皇陵的秘密守卫力量一直活跃着,守护者的身影在传说中反复出现。
蒙氏一族为何会一直守护秦陵,却在今日难以寻觅?或许他们并非真的消失,只是为了隐藏身份、掩人耳目而以匿名的方式继续存在。历史记载和野史之中,关于守陵军队和守陵家族的说法五花八门,不少传说声称守陵之人往往一生只需守墓二十年,便可以重获自由。而且守墓人常被要求不留下名字,以避免被后人追索与追踪。也有人说,项羽进关后兵荒马乱,守陵人们因此纷纷隐匿、逃散,改名换姓,继续在历史的缝隙中生存着。无论真相如何,这些传说并未真正消失,仿佛一种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秘密,随风沙与岁月一起被传诵、被幻想,成为后人关于秦陵的一段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