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上党战役是一场异常艰苦、形势复杂的战争。它不仅关系到毛主席在重庆谈判中的安危,还因为敌我实力悬殊、我军装备落后、战斗条件恶劣,且战局变化极大。初始阶段,刘伯承率部围攻长治城,正准备展开攻城之时,阎锡山却派出彭毓斌率领两万大军前来救援,局势立刻陷入被动。形势的强烈对比,使得这场战争的艰难程度直观而深刻。
十月初的战斗中,刘伯承采用“示形于敌”的作战策略,以诱敌进入自己设下的口袋阵、制造战术假象为引导,企图拖死对方并逐步瓜分其兵力。第一次正面接触时,战场上暴露的真相令人震惊:对方并非媒体所传的七千或一万两千人,而是达到两万之众;按兵力划分,与传闻中的五个师相比,实际上还包含八个师的力量,以及两支炮兵团。经过连续三天的高强度巷战与伏击,彭毓斌的两万援军除了约两千人成功突入沁州城之外,其余大部被歼。彭毓斌在撤退中被击毙,副总指挥兼炮兵司令胡三余等十余名高级将领被俘。此役的战果,成为对方援军的重大失利。
在两天的时间里,阎锡山的援军遭遇了全歼的命运。十月八日,敌将史泽波从长治向西突围,试图通过分散兵力和快速突破来挽回颓势。刘伯承对局势的预判极为准确,立即命令围城部队紧跟追击,同时指挥已腾出的太岳纵队直奔沁水方向实施反击。十月十二日,史泽波落网,上党战役就此画上圆满句号。整个战局的走向,显示出刘伯承在战场上对势局的深刻把握与果断决断的艺术。
这场战役的最终战果,是刘伯承指挥下歼灭阎锡山麾下的11个师和一个挺进纵队,合计三万五千余人,而我方伤亡不过约四千。以约三万一千五百名主力换取敌方三万五千人的全歼,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事后,他对人们解释道,之所以能够把敌人“干净地”消灭,关键在于攻势的钳形与袋形分布,彼此协同紧密;若与敌人硬碰硬,最多也只是将其打退,难以实现彻底消灭。
国民党方面对这场战役也有评价,他们承认共军“擅长机动、善于主动争取主动、兵力调运灵活、行动迅速,计划周密、命令执行彻底,善于侦察时机,善于以奇制胜”。这段话虽体现出对对手优点的认同,却也映射出战争中胜负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上党战役波澜起伏、险象环生,最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胜果,完全在于刘伯承能够因势利导、指挥果断、周密部署。回望四天的观察与思考,他才下定决心先打援敌的决策。那段时间,他的情绪极度紧绷,连警卫人员都能直观感受到他的压力。康理在八十年代的回忆里提到,当时刘帅眼睛就受过伤,行军时以一根小木棍充作拐杖。某日部队转移,康理紧张地将那根拐杖落在路上,刘帅问:“我的棍棍呢?”他只得临时去找来一根竹棍替换。见到不是原先的那一根,刘帅随手就扔掉,脸上露出罕见的怒色。平日里他对警卫员温和有礼,这次的发火让同袍都记忆深刻。这段细微的情节,被中共党史出版社整理入册,成为揭示刘帅指挥风格与心理状态的生动注脚。
关于上党战役的历史记载,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系统梳理了刘伯承在战役中的指挥艺术、战局变化与险情迭起的全过程。该书长期成为该出版社的畅销作品,曾在中国军事图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被广泛视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