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始皇,毋庸置疑的是,他在历史长河中扫平六合、统一天下的卓越贡献令人瞩目。而谈及郑庄公,我们或许会模糊地记起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方霸主,担任齐国领导之前,曾以箭射中周天子,迫使天下诸侯对周朝产生轻视和不屑。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周室的威望,也间接引发了此后的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若仅从表面来看,秦始皇与郑庄公这两位生活在五六百年间的历史人物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他们之间的联系,亦不过是秦始皇最终结束了郑庄公所间接引起的东周纷争。然而,细究两人的生平经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二人竟有着一段出奇相似的轨迹——先是囚禁亲生母亲,而后悔改迎回母亲,最终称霸四方。
郑庄公囚禁母亲的故事广为流传,此事件被称为“黄泉之誓”。在他成功平定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乱之后,郑庄公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将亲生母亲武姜囚禁于颍地,甚至发誓在地狱未见之前,母子永不相见。时隔五百年,秦始皇亦因嫪毐之乱做了类似的举动,他将“协助”嫪毐进行叛乱的母亲软禁起来。尽管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却有如此巧妙的相似,或许与他们的成长背景密不可分。郑庄公幼时名为寤生,在王宫中甚至不被亲母姜氏所宠爱,常常目睹母亲偏袒自己的弟弟共叔段。而秦始皇则出生于赵国邯郸,年少时环境险恶,若非吕不韦的援助,恐怕秦始皇与他那可怜的父亲早已没命于赵国。
深入挖掘二人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他们所经历的叛乱也有些相似之处。共叔段的叛乱实际上早在郑庄公的掌控之中,待到时机成熟,他故意以朝觐周天子的理由,激起了共叔段的叛乱,从而展现出出奇制胜的策略。秦始皇的举动同样颇为类似,虽然他早已察觉母亲与嫪毐之间的暧昧关系,但他之前选择了隐忍不发。后来,秦始皇为让嫪毐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动叛乱,故意找了借口离开国都咸阳,待到嫪毐肆无忌惮地发起叛乱之际,他立刻采取果敢行动,“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最终使得“毐等败走”,国都重归安宁。
在这两位君王犯下囚禁母亲的大错之后,事情的发展同样令人深思。对于郑庄公而言,他在颍地得到了封人颍考叔的劝诫,经过深思熟虑,意识到自己抗拒母亲的行为将对未来的统治志向产生负面影响。当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立刻采纳了颍考叔“掘地及泉”的建议,将母亲迎回。而对于秦始皇来说,《史记》中对此的记载虽相对简单,但也并不失深意。当时一位名为茅焦的齐国人对年幼的秦始皇说:“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此话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国之君,孝道是至关重要的,周边诸侯对秦国的印象直接关系到秦的国运。意识到这一点的秦始皇,迅速采取行动,“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重新让母亲回到自己身边,同时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