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实现。在朝廷之上,每一位大臣的作用都不可小觑,那些忠臣和奸臣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忠臣辅佐君王,能够助国安定;而奸臣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覆亡。蜀汉的灭亡,与朝中大臣的忠诚与背叛息息相关。刘备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误便是错杀了忠臣,却留了奸臣在世。如此一来,蜀汉又怎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刘备经历了无数艰辛,最终创建了蜀汉,声名远扬,以仁爱待民、善待士兵著称。按理说,蜀汉应该是三国中最有能力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可惜,刘备一念之间,亲手断送了国家的命运。在他统治期间,竟然杀掉了忠诚的刘封,却留下了李严这种奸臣,造成忠臣的血流成河,奸臣横行霸道,结果蜀汉的灭亡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刘封本是樊城县令的侄子,他年少时便以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才华著称。刘备在招募部下的时候,尤其赏识刘封,并视他为自己的养子,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当刘封参与到刘备的治国大业中时,逐渐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好感。见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刘备便给予他一定的兵权。可这一切的好意,最后却成为了刘备杀死刘封的凶兆。
作为一国之皇,刘备与生俱来的多疑性格在他第一次荆州之战的惨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战不仅使刘备失去了与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甚至还将荆州拱手让给了东吴。尽管如此,刘备却选择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刘封,因为在荆州的决战中,刘封并没有出面支援,反而选择置身事外。刘封的初衷是认为自己的军队实力不足,贸然出战恐怕只会损失惨重,盘整之计才是明智之选。然而,刘备却心生怀疑,认为刘封与刘禅有朝一日会争权夺利,最终悻悻杀掉了刘封。可事实是,刘封的忠诚是有目共睹,饭否皆可知,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而刘封被自己的亲王之误杀,而那些在刘备眼皮下游刃有余的奸臣又是谁呢?答案指向了李严。李严虽才华横溢,却因其为人处世有问题而不宜担任国家重任。留着这样的人,只能为国家带来灾难。刘备在世时,李严已隐露出争权夺利的倾向,但却较好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面目。而在刘备死后,他的真实面貌则完全显露出来。此时,诸葛亮接掌政务,本应稳住朝政,然李严却频频故意刁难,甚至一度试图让刘禅放弃北伐,若真那么做,恐怕会对蜀汉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诸葛亮也未能扭转颓势。蜀汉的命运,因忠臣的错杀与奸臣的当道,走向了不可逆转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