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历史书,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 同样是搞变法,商鞅就能让秦国从西边的弱国,硬生生变成后来吞六国的狠角色;可王安石呢,明明宋神宗那么支持他,折腾了好多年,最后还是草草收场。你说这事儿怪不怪?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运气差,后来琢磨琢磨,不对啊,根本问题就出在 “民心” 上,这俩字说起来简单,可真要抓牢了太难,现实得让人咋舌。
就说商鞅吧,他刚到秦国那会儿,秦国人对这外来的大夫根本不感冒,谁知道你要搞的新法靠谱不靠谱?我记得书里写他搞了个 “徙木立信”,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妙的 —— 在城南立根破木头,说谁搬到北门就给十金。当时老百姓都围着看,没人敢动,估计心里都在想 “这怕不是个圈套吧?哪有搬根木头就给这么多钱的”。后来他把赏金提到五十金,终于有个愣头青试了试,结果真拿到钱了!你想啊,这一下老百姓就信了,原来这商鞅说话算话,不是来糊弄人的。
而且商鞅搞的那些法子,是真能让老百姓得着实惠。以前种地都是井田制,土地是公家的,种多了也没啥好处,谁还肯卖力?他一上来就废了井田,让农民自己有地种,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你说这农民能不乐意吗?我爷爷以前总说 “人勤地不懒”,有了自己的地,谁不想多耕两亩?还有军功爵,以前当官打仗都是贵族的事儿,老百姓再厉害也没机会。商鞅倒好,不管你出身咋样,只要上战场杀敌人,就能拿爵位、分土地。这对穷苦人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我要是那会儿的秦国人,说不定也会扛着刀就上战场了,毕竟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可不是天天有。
再看王安石,他那人我觉得挺可惜的,心是好的,想让宋朝富起来、强起来,可干的事儿咋就那么拧巴呢?就说那个青苗法,本来是想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借点钱给他们,利息比地主放的高利贷低,多好的事儿啊!可到了下面,完全变了样。我听我们村老人讲过类似的事儿,以前上面派任务,到了乡里头就成了硬摊派 —— 不管你家需不需要钱,都得借,还得交高额利息。有一年闹灾,村里有户人家本来就没粮食,还被硬逼着借了青苗钱,最后没办法,只能把家里的牛卖了还债。你说这变法,不是把老百姓往火坑里推吗?
还有那个免役法,说是交钱就能不用服劳役,听起来挺公平。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总能找关系躲过去,最后钱还不是都让普通老百姓掏了?我记得小时候听评书,里面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好多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好好的家都散了。你想啊,老百姓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谁还会支持你的变法?
而且王安石这人太轴了,别人提意见他根本不听,还说什么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有回我跟我爸聊起这事儿,我爸就说 “做人做事得懂得变通,一条道走到黑哪行啊”。商鞅虽然也铁腕,但他知道找老百姓的需求点,王安石倒好,光顾着自己的想法,完全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说来说去,还是民心的事儿。商鞅知道老百姓想要啥,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老百姓愿意跟着他干;王安石呢,光顾着国家层面的大目标,把老百姓的利益给忘了,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你说这历史是不是特实在?不管你蓝图画得多好,要是没了民心,啥都白搭。我有时候还会想,要是王安石当时能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会不会结果就不一样了?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只能给咱们后人提个醒 —— 不管干啥事儿,都得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然再大的本事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