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夺取权力,有两个关键的原因。首先,那个时期权臣和皇帝的缺席为他提供了良机,而更重要的是他精心培养的三千死士,这些人是他政变得逞的核心力量。可以说,司马懿是个肆意张扬而又狠绝的人,他醉心于权利的诱惑,对权力的追求几乎到了执迷的程度。纵观历史,北魏在先后灭掉东吴和蜀汉时,本该削弱司马氏的威势,并进行整顿清算,但当时的皇帝却没有采取类似“功德永存”的措施。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无疑是一次久见的良机,他渴望的权势终于向他走来。恰逢曹芳和曹爽前往祭祀先帝,这一行动正好为他发动政变创造了机会,也为三千死士的任务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在历史背景下,大臣忌惮于养死士的禁忌。虽然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是大臣们所犯下的严重错误,但实际上,这反映了当时皇权的衰弱与大臣权势的上升。如若不然,曹家帝王又怎会对司马家如此轻视?这不可能是曹芳希望放弃皇位的念头,他毕竟是世袭的皇帝,每一个人都渴望权力的巅峰,何况他作为皇族。由此可见,曹家在传承到曹芳这一代时已显得多么的无力和脆弱,无法维持王朝的荣光。
军队是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得以安定的基本保障。因此,调动军队的程序必然相当繁琐,需经过多方请示,迅速响应皇帝的命令,方能确保国家的稳定,避免内乱。这意味着在某个阶段内,军队的调动若想成功,必然是错综复杂的,而除了皇帝,任何人都无权随意调动兵力。
三千人的“死亡”绝非一个小概念。李世民在发动政变时,为了杀掉自己的兄长和弟弟,也曾秘密集结了800名武士。若李渊对此有所察觉,李世民无疑会面临重罪,但由于参与人数较少,李世民聪明地掩覆了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了一定的时间。然而,尽管李世民多年来在外征战,积累了声望与威严,但在李渊当政的时代,他并不具备调动兵力的权利。即使在危急时刻,亦需李渊的命令,连太子李建成都无法轻易用兵。
身为秦太子及秦王的李世民暗中藏匿了800名勇士,而司马家却在此时成功养活了三千人。这一规模的养兵显然很难不被察觉。我的这种判断是建立在“武力政变”的理论基础上的。因为若司马懿欲发动政变,他必定需要迅速出击,这就要求三千死士必须在京城及周围得到妥善安排。回想燕王朱棣发动叛乱时,虽然距南京甚远,却仍需等到晚上在隐蔽处秘密打造兵器,由此可推测,司马家族的这三千死士很有可能是与朝廷有着直接关联的。
尽管我知晓其中的一些秘密,却无人明言。而司马懿的高智商与算计使得他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遭到朝廷的重视,甚至当时的皇帝对此也无能为力,始终无法治理。
至于那三千死士,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勤勉的臣子,说是金朝的开国大臣也不为过。作为夺取皇权的司马家族,自然应该对他们给予丰厚的回报。然而,鉴于他们参与了造反,或者身份不够得体,司马懿未必会给他们高官显爵。更多的情况下,这些人往往都是亡命之徒,所以给他们提供的最好的赏赐就是物质上的奖励。最终,这些死士们大多数获得了富贵的生活,而只有少数人在朝中得以做官,很多人则继续沉浸在他们的腰缠万贯之中,享受着曾经所渴望的权势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