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崛起,最终改变整个时代的走向。
在汉匈百年争霸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初入历史舞台时不过是苏武身边的一个普通随从,却在十九年的匈奴生涯中蜕变成汉朝对付匈奴的最强利器。
十九年匈奴时光,没一天浪费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谁都没想到这次普普通通的外交任务,却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苏武的使团中,有一个年轻的随从,他的名字叫常惠。
此时的常惠不过二十出头,出发前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段经历会改变他的一生。
使团抵达匈奴后不久,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副使张胜居然在没有通知苏武这个一把手的情况下,私自掺和了匈奴内部的政治斗争。
结果事发被匈奴追责,他自己反倒是先投降了,而苏武作为大汉的使节则宁死不降,期间甚至想要以死明志,匈奴也怕事情闹大就赶紧给个台阶下了。
可是匈奴还是希望用苏武作为羞辱汉朝或谈判的筹码,于是包括常惠在内的使团一行就全部被扣下了。
寒来暑往,苏武一行在匈奴整整被扣留了十九年,常惠的双鬓也长出了些许白发。
可是这十九年的时光他并没有虚度,他学会了匈奴语言,熟悉了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深入了解了匈奴的政治体系和军事组织。
在长达十九年的浸润中,他知道匈奴各部族之间的矛盾,了解匈奴贵族之间的派系斗争,也掌握了匈奴军队的组织方式和作战特点。
当苏武等人终于踏上归汉之路时,刚继位不久的汉昭帝很快认识到了这一行人的价值,不仅因为他们的忠诚,更因为他们对匈奴的深度了解。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深度了解敌国情况的人才是极其珍贵的战略资源。
常惠因此被封为光禄大夫,可以直接参与重大决策,归汉之后的常惠将会让匈奴明白,他们到底犯了多大的错误。
知道自己底细的敌人有多可怕?
像匈奴游牧民族需要面积广大的草场放牧牛羊,这种生产方式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像汉朝一样牢牢团结在一起,而只能结成部落间的松散联盟。
常惠建议汉朝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充分利用匈奴各部族之间的不和。
一千多年后,英国将这一套挑动矛盾、内部分化的本事给玩到了极致,成功在世界各地拓展出了面积巨大的海外殖民地。
乌孙是汉朝时期的西域诸国之一,在常惠之前的几十年这个国家就已经和大汉建交,一直是汉朝在西域的重要盟友。
公元前71年,匈奴决定彻底消灭乌孙,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和另外一个西域国家车师共击乌孙。
眼看着乌孙快顶不住了,于是汉朝决定大举出兵,并且派常惠作为使节前往乌孙。
常惠到达乌孙之后,先是赐印绶,随后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动员乌孙主动出兵,目的是为了让乌孙拼命,减少汉军的损失。
汉朝五路大军十余万骑,在正面进攻,乌孙则在常惠的鼓动下,率领五万骑兵,借由汉军的正面威慑袭击了匈奴右谷蠡王的营地。
最终匈奴大败,斩首、俘虏匈奴将近四万人,获得牲畜数十万头,自漠北之战后汉军再次让匈奴大出血,差点就把匈奴绝了根。
汉军不仅击败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常惠更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外交和军事手段,成功地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连根拔起,他也因此封侯。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敌国生活十九年的常惠就是一个活的匈奴百科全书。
即使是像霍去病这样的天才将领,也无法像常惠这样深入了解匈奴的内部情况,这也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匈奴以致命打击的原因。
结语
常惠一开始只是苏武的小跟班,但是历史的走向往往是由他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
有时候困境往往是成长的最好机会,十九年的匈奴生活对于常惠来说是痛苦的,但也是珍贵的。
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也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能否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参考:
乌孙 - 维基百科
此去长安八千九百里 |中国教育电视台
简牍往事 长罗侯出使西域|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