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中,年羹尧的死因可以追溯到他在夺嫡之中的重要角色,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最终决定将他除掉。清朝和明朝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皇帝的权力上。除了在早期依靠一些降将,以及后期太平天国的地方地主武装外,清朝的皇帝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大臣们无力与之抗衡。
尽管年羹尧权势滔天,但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汉人,在清朝的制度下,他永远不可能威胁到像雍正这样的满洲皇帝。许多人以为年羹尧因飞扬跋扈、居功自傲,才招来了杀身之祸。实际上,这种说法就像说一个官员被杀是因为他贪污一样。要问在大清朝,如果官员真的没有贪污,那么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个职位呢?很多大清的官员,尽管有学问、有才能,但几乎所有人都涉及到违法行为,若按当时的律例,恐怕大部分官员都要坐监。
因此,很多官员最后被抄家,实际上不过是朝廷有选择性地执行法律。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尽管在康熙时期受到皇帝宠信,家族也很显赫,但雍正即位后,曹家逐渐没落,最终因为财政亏空问题,曹家也难逃被抄家命运。
在古代官员一旦有了权势,往往容易滥用职权,这是当时社会的一大弊病,随着权力积累,必然会有人前来巴结与依附。年羹尧作为雍正的亲信,地位非常高,这自然让许多人趋附他的权威。而年羹尧从一介平民到成为权倾一时的大臣,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究竟犯下了什么样的“92条大罪”?这一切的根源,最终还是指向雍正。
剧中的年羹尧与历史上的年羹尧有很大差异。历史上的年羹尧,年轻时聪慧过人,家境显赫,是个文武双全的才俊。在康熙晚期,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赢得了康熙的器重。在雍正继位之时,年羹尧成为了雍正的重要助手,尤其是在那个复杂的争位时期,雍正显然非常需要像年羹尧这样的能臣。
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非常亲近。年羹尧本是雍正府中的奴才,而且他的妹妹还成为了雍正的侧福晋,从某种程度上说,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算得上“亲戚”。尽管如此,权力的争斗让这种亲密关系变得脆弱,特别是在雍正与其他王子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即便是亲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变得如同陌路。年羹尧虽然深得雍正宠信,但二人之间也存在着一些裂痕。
例如,在雍正母亲的寿宴上,年羹尧没有派人去贺寿,并且长达六七个月没有给雍正写一封信,雍正因此对他非常生气,并严厉斥责了他。此时年羹尧的八个儿子都在四川,而雍正借口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无人照顾,要求年羹尧立即将10岁以上的儿子送到京城,并且还要求他把能读书的侄子一并带来。这实际上是雍正将年羹尧的亲人当作人质,来威胁年羹尧,以防他在未来叛变。
雍正继位初期,身边依赖的几位大臣中,年羹尧是其中之一。由于雍正的皇位并不稳固,甚至连八爷这样的对手,雍正都不得不给予一定的封赏,可见当时的局势并不乐观。年羹尧在这个时期,确实是雍正口中的“忠臣”和“功臣”。
雍正如何宠爱年羹尧可见一斑。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年羹尧的职务不断晋升:他被授予太保衔,任大将军,封为一等公,甚至连世职也都一再加封。雍正还亲自赐物给年羹尧多次,仅在雍正元年五月到二年八月的15个月内,年羹尧便获得了15次皇帝的赐物,有时甚至一个月内就赐予他三次礼物。
雍正自己在朱批中曾经写道:“朕此生若负了你,从开辟以来未有朕之负心之人也,朕之子孙若负尔者,非朕之子孙也。”这些话听起来虽然温情脉脉,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言辞往往充满了权谋与计算,这些“真诚的承诺”未必能被信守。
然而,随着雍正的权力越来越稳固,年羹尧的好日子却悄然走到了尽头。雍正先是将年羹尧调离西安,再以年羹尧参劾四川巡抚蔡珽为由,不仅未治蔡珽的罪,反而升职蔡珽,显示出雍正不再对年羹尧如初。最后,雍正借着年羹尧贺表中的一个笔误,将他贬为杭州将军。这个行动彻底让朝廷上的所有官员明白了雍正的态度。于是,雍正下令将年羹尧罗织上92项大罪,最终迫使他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