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4年即将到来,依然有大量网友对于外蒙古的丧失心怀不甘。毕竟,外蒙古的失落是许多人心中难以愈合的痛。而如果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看,早在晚清时期,外蒙古就曾展现出独立的迹象,但这一苗头在袁世凯主导的北洋政府下遭到了彻底粉碎。
1. 共戴之名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庚子国变后,清朝的垮台几乎成为了各界共识。对于外蒙古而言,部分贵族开始感受到大清的未来越来越渺茫,一方面,清朝对外蒙古的治理逐渐疏远,另一方面,沙俄的势力不断渗透,外蒙古成了俄国眼中的潜在领土。沙俄皇帝的计划是将清朝与俄国的边界推进至长城脚下,从而实现对整个蒙古地区的控制。因此,俄国视外蒙古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领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蒙古的部分贵族开始谋求独立。由于主观上有独立的意图,客观上又得到了俄国的支持,他们逐渐形成了寻求独立的共识。到了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外蒙古的贵族们拥立哲布尊丹巴活佛为“大蒙古国”的博克多汗,并为其颁布了“共戴”这一新的年号。在此时,清朝正忙于镇压南方的辛亥革命,根本没有余力关注外蒙古的动向。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宣统帝宣布逊位,袁世凯的北洋政府迅速接管了新生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迅速通告外蒙古,强调外蒙古仍然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并明确表示不承认“共戴朝廷”的存在。
2. 三方顾虑
随着“共戴朝廷”的成立,哲布尊丹巴活佛胸怀大志,意图借助俄国的支持进攻内蒙古,并成功占领了一些内蒙古的领土。面对这种局面,袁世凯果断决定派兵与外蒙古军队在内蒙古地区展开激烈交战,最终成功将外蒙古军队从内蒙古赶了出去。
然而,北洋政府对于外蒙古问题有着深刻的考量。由于外蒙古背后有沙俄的支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与俄国进行外交谈判。于是,北洋政府的外交部门开始与沙俄进行接触,并展开谈判。在这一过程中,三方的顾虑层出不穷。
对于北洋政府而言,考虑到中华民国刚刚脱离晚清的内战困境,国力尚未恢复,因此袁世凯并不愿意与沙俄发生全面冲突。他更倾向于通过谈判来解决外蒙古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并引发全面战争。
外蒙古的活佛大汗最初计划通过武力迫使中华民国屈服,但在北洋军收复内蒙古后,他意识到单凭外蒙古的力量很难实现目标,因此转而寻求俄国的全力支持。
而对于沙俄而言,俄国的顾虑更多。1912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欧陆局势紧张,沙俄并不希望在远东地区再生波动。若外蒙古真能独立,不仅可能引起日本等列强的干预,还可能激起俄国远东蒙古族的独立思想,给俄国的远东局势带来不安定因素。特别是布里亚特蒙古人,若外蒙古成功独立,极有可能效仿,造成俄国远东地区的民族动荡。
3. 最终取消独立
经过数轮艰难的谈判,终于在1913年,中华民国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声明》。声明明确表示外蒙古归属于中华民国,但同时允许外蒙古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且北洋政府承诺不会派遣军队或行政官员进入外蒙古。随着这一协议的签署,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正式回归中华民国的管辖。至此,名义上外蒙古归属中华民国,虽然其独立的梦想在这一过程中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