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随着朝廷的腐败无力,汉室的衰败已经不可避免。众多地方豪杰逐步崛起,纷纷争夺中原的霸权,袁术便是其中一位有野心的诸侯。袁术出生于东汉的名门望族,年轻时曾担任过虎贲中郎将等职务,并在董卓专权期间被任命为后将军,最终在寿春自立为帝,过往履历颇为光鲜。然而,尽管表面上看似光彩照人,古籍对袁术的评价却颇为严苛,许多历史学者甚至形容他是“外强中干”,孔融更是用“冢中枯骨”这一词语来形容他对国家的虚弱与空洞。在这样的背景下,袁术虽试图招揽英雄豪杰,却常因自身的短视和骄傲遭到许多才俊的拒绝。
一、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出身于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他来自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而祖父周景和叔父周忠都曾位列三公,周家的显赫地位,使得周瑜自幼便享受了良好的家族教育与熏陶。建安三年(198年),袁术因看中了周瑜的军事才能,打算将他招入麾下。然而,周瑜却对袁术的眼光狭隘和权力欲望表示鄙视,他认为袁术虽然身处高位,但缺乏足够的胸怀和远见,因此对袁术的邀请不以为然,最终只答应担任居巢县令,并趁机返回江东。
在与周瑜的相处过程中,袁术也表现出了一些令人不悦的特点。他对周瑜的才华和抱负并没有足够的敬重。后来,周瑜与鲁肃共同返回吴郡(今江苏苏州)投身孙策旗下,并在孙权即位后继续辅佐,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公元208年,曹军逼近江东,周瑜积极倡导抗曹政策,并亲自带领吴军出征,最终通过火攻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紧接着,他又在南郡之战中取得了江陵的控制权。可惜,英雄英年早逝,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二、鲁肃
鲁肃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他体格健硕,性格豪爽,且从小喜爱读书和骑射,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与胆略。当时,袁术听说鲁肃的名气,便邀请他出任东城县令。然而,鲁肃在与袁术的接触中很快发现,袁术的部下纪律松散,管理混乱,根本无法成就一番大业。鲁肃因此决定带领百余名部属南迁至居巢,投奔周瑜。
得知鲁肃的举动后,袁术急忙派遣追兵阻拦,但鲁肃凭借其出色的箭术,将追兵的盾牌射穿,迫使袁术的部队不得不放弃追击。最终,鲁肃顺利抵达居巢,加入了周瑜的阵营。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开始辅佐孙权,提出了助力江东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深得孙权的重用。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鲁肃与周瑜并肩作战,力主与曹操抗衡,最终帮助孙刘联军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7年,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其举办葬礼,诸葛亮也为其悼念,显见其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陈矫
陈矫,字季弼,出生于广陵郡东阳县(今安徽省天长市西北,现属江苏省如皋市)。他原姓刘,因过继于母族,改姓陈。陈矫早年曾为避战乱流亡江东,曾受到孙策与袁术的两次邀请,但他始终未曾应命。最终,陈矫决定返回故乡广陵郡定居。在广陵太守陈登的推荐下,陈矫被任命为功曹,后来他又被曹操看中,成为丞相掾属,并先后担任相县令、征南长史等职务。
随着曹操逐步崛起,陈矫的职务也不断提升,他曾担任彭城和乐陵的太守,并在魏曹丕继位后,升任高官,封为高陵亭侯,逐步在曹魏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最终,陈矫在魏明帝继位后被任命为司徒,并且继续得到重用。景初元年(237年),陈矫去世,享年不详,后被追谥为贞侯,享受了不小的荣耀。
四、何夔
何夔,字叔龙,生卒年不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何夔是魏国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的父亲何曾在西晋担任太宰,且家族在当地享有较高声望。何夔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族教育,性格端庄稳重,仪表堂堂,待人谦和,深得人心。战乱时期,他避乱前往淮南,后来袁术占领寿春时,曾征召何夔出仕。然而,何夔拒绝了袁术的邀请,因他不认可袁术的治国之道,最终被袁术强行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