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和24秦琼。前期发文已介绍了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房玄龄,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房谋杜断之一的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生于公元 585 年。杜如晦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杜皎,在北周时官至仪同三司、武乡县公;祖父杜徽,曾任隋朝的洵州刺史;父亲杜咤,在隋朝时担任昌州长史。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杜如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本就聪慧有悟性,加上自幼博览群书,尤其精通经史典籍,同时他还擅长书法和文学,年轻时就以才学出众而闻名乡里,这妥妥别人家的孩子。
隋朝大业年间,时任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认为他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于是就任命他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这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人才怀才不遇,最终落魄一生,幸亏杜如晦拿到的不是这样的人生剧本。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当时,李渊在太原起兵,很快就拿下了隋朝都城长安,成为关中一大割据势力。而其子李世民英勇善战,胸怀大志,广纳天下英才。
很快,杜如晦被李世民收入麾下,视为亲信,并先后被任命为法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
由于杜如晦善于分析形势,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经常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例如,在与薛仁杲的战争中,杜如晦建议李世民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等待敌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时再发动进攻。最终唐军大败薛军,平定了陇西地区。
随后在与刘武周、宋金刚的战争以及与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中,杜如晦都随从李世民参赞军事,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这些割据势力一一消灭。
唐朝建立后,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他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双方剑拔弩张。
面对这种情况,杜如晦和房玄龄等谋士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夺取政权。
公元 626 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杜如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李世民继位后,杜如晦又被改任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配合默契,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被称为 "房谋杜断",成为贞观时期的名相组合。
在贞观初期,唐朝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边疆不稳等。杜如晦和房玄龄一起,协助唐太宗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鼓励垦荒、兴修水利、重视工商业的管理,以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在政治上,杜如晦和房玄龄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他们废除了隋朝的一些苛法,制定了新的法律。同时,他们还改革了科举制度,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同时注重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一时间唐朝的吏治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军事上,杜如晦主张加强边防建设,抵御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入侵。
由于长期的劳累和工作压力,杜如晦的身体逐渐垮了下来。他患病期间,李世民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尽管如此,杜如晦还是于贞观四年因病去世了,年仅 46 岁。
唐太宗得知杜如晦去世的消息后,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他命著作郎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并追赠他为司空,谥号 "成"。
后来,李世民还将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封为郡公。
据史书记载,杜如晦去世后,有一次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他又想到杜如晦,哭着对房玄龄说:“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现在我却只能赏赐你。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你再拿一条黄金带帮我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
PS:历史上李世民给人一种杀伐果断的印象,但是他其实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他对这些老部下是真的非常好,除了少数谋反之人,大部分得到了善终,再对比后世的朱元璋,就知道凌烟阁这些功臣是有多幸运了,这也说明了跟对领导的重要性!
《新唐书》评价杜如晦说:"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