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真正令人敬畏的人物,往往不是那些善于炫耀小聪明的人。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一段经典对话,商荣向老子提问:“为何人年老时,牙齿会脱落,然而舌头却依旧存在?”老子的回答耐人寻味:“牙齿之所以掉落,是因为它过于刚硬,而舌头则懂得什么时候展现柔软的一面,所以才能更长久地存在。”这一智慧,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那些懂得示弱的人,往往能走得更远。将此道理应用到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是极为贴切。
一
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家族,门第显赫,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远见,学识渊博且通达儒理。尽管如此,年轻时的他并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以一种低调内敛的姿态进入了曹操的麾下,与张扬的杨修形成了鲜明对比。司马懿尽管早有才学,却巧妙地将自己的能力隐藏在内,未曾展现出任何过多的锋芒。曹操渐渐察觉到司马懿身上有着雄图之志,还曾经注意到他有“狼顾之相”,这让曹操内心有了戒备,甚至担心他会干预家族事务。曹操在私下里对曹丕说,司马懿绝非甘于做臣下的人,将来定会有所作为。但由于曹丕与司马懿有着深厚的关系,曹丕多次为他辩护,司马懿才得以安然无恙,并继续专心于自己的职责。司马懿勤奋工作,废寝忘食,以此来使曹操安心。
与司马懿的低调不同,杨修则在一次饮酒后与曹植共同出行时,言语不慎讽刺了曹彰,引发了曹操的怒火。曹操因此下令将杨修处死,尽管杨修自知命运难逃,却依旧坦然接受死亡。与司马懿的深沉耐性相比,杨修的聪明仅是表面的“小聪明”,而非真正的深远智慧。
二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得力心腹,得到了重用。特别是在公元224年,曹丕亲自出征吴国,临江观兵,司马懿奉命留守许昌,并被改封为向乡侯,升任抚军假节,拥有五千兵马,并兼任给事中、录尚书事,这一系列职务展示了曹丕对司马懿的极大信任。然而,司马懿并未因权力的加冕而过于张扬,反而坚定拒绝了任何可能引起疑虑的行为。他并未急于染指兵权,避免了引起曹丕的忌惮。果然,曹丕越发信任司马懿,直到他临终时,更是将司马懿、陈群、曹真和曹休等一同任命为托孤大臣,辅佐太子曹叡即位。
三
曹叡继位后,司马懿屡次获得出色的军事成绩,成功击退了孙权并战胜了诸葛瑾,还斩杀了张霸,缴获大量战利品。此后,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权势日增。太和元年(227年),他平定了孟达之乱,取得了卓越的战绩。然而,尽管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司马懿却没有因为这些胜利而自鸣得意。他始终保持谦逊,耐心接受曹叡的安排,辅佐大司马曹真。直到公元231年,随着曹真和曹休的去世,司马懿终于登上了魏国的最高军事职位——大将军。
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始终没有轻敌冒进。特别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马懿明智地选择了“坚壁清野”,拒绝出兵迎战。诸葛亮急于速战速决,于是采用激将法,用一套女装诱使司马懿出兵决战。然而,司马懿不仅不感到侮辱,反而欣然接过女装,并穿上了它。这一举动巧妙地表露出他的从容与镇定。在随后的对峙中,司马懿耐心地与诸葛亮对峙了超过一百天,最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而司马懿则凭借坚守赢得了这场耐力的战争。
四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企图趁机进攻蜀汉,但魏明帝曹叡并未批准,司马懿只得作罢。随后,在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尉,这一职务看似是提升,实则是曹叡为了防止司马懿继续掌控兵权而进行的“明升暗降”。然而,司马懿并未对这一变动表示不满,反而继续接受了魏明帝的安排。
景初二年(238年),辽东的公孙渊叛乱,魏明帝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司马懿此时依然采用了示弱策略,成功使公孙渊放松警惕,最终平定了叛乱。不久后,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马懿和曹爽一同辅佐新帝曹芳即位。曹爽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力,决定将司马懿升任为名义上的太傅,而实则没有实权。面对这种局面,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反抗,反而巧妙地采取了装病的策略,以此来消除曹爽的戒心。经过十年的深思熟虑,司马懿终于在公元249年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并为自己铺开了掌控魏国的道路。司马懿的“示弱”不仅仅是退让,而是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对手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