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组晚清时期的珍贵老照片。这些影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可爱的宝宝到朝廷的重臣,还有繁忙的街头小摊和富贵官宦家庭的小姐们,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与社会风情。
在这些照片中,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姐,她的父亲那桐是一位极为显赫的权臣,曾担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和内阁协理大臣等多个重要职务,权势之大可见一斑。这位小姐的婚姻是与户部侍郎崇厚的孙子希贤联姻,但命运却对她极其无情,她不幸在年轻时便早逝。她的父亲在日记中写道:“老年丧女,悲痛之至”,透出无尽的哀伤和无奈,令人感叹。
有一张照片拍摄于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之时,画面中的两个中国人颇为引人注目。他们似乎是被俄国军队雇佣做侍从,左侧的男子手中持有一支笨重的抬枪,这种武器虽然看似威武,但准确性却相当欠缺;而右边的小男孩则拿着一件冷兵器,显然这些装备并不适合在战场上使用。他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俄军的出征增添一些气势而已。
在另一幅照片中,一位街边的小吃摊主正在忙着招揽顾客,他露出欢快的笑容,显然生意还不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所售卖的食品应该是“馃箅儿”,这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油炸面食,外表金黄、光泽诱人,表面撒满了香香的芝麻,咬上一口,外脆内软,咸香扑鼻,令人垂涎三尺。
还记得有一组照片拍摄了七个同龄的儿童,他们个个憨态可掬,萌态十足。他们正坐在照相馆里翻看精致的相册,摄影师捕捉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这一幕或许是当时照相馆为了宣传业务而制作的推广材料,充满了童趣。
在新婚后的第二天,照片中新娘骑着骡子,身后满载着两筐礼物,随丈夫一起回娘家。这种生动的民俗场景非常难得一见,恰好摄影师在那一瞬间按下快门,新娘用扇子遮住脸,而新郎则不自觉地拉低帽子,两人似乎对摄影还不太了解,担心自己的魂魄会因此被摄取。
还有一张极其珍稀的照片,展现了晚清时期独特的拍摄场景,摄影师、相机以及被拍摄的对象共同定格在这一瞬间,形成了一幅颇具趣味的画面。那位被拍摄的男子的后世照片是否流传下来,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对于许多底层民众来说,出行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轿子的费用不仅高昂,而且雇人抬轿也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省钱,他们发挥出聪明才智,利用家中现有的畜力、木材和篾席,自制了一种骡驮轿,坐上去比人抬轿还要稳妥舒适,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智慧与巧思。
最后,这幅照片中展示的刑具,实际上是断头台。在《大清律例》中,并不包括这种残酷的死刑方式。这种刑具可能是某些地方官员根据自身需要私自设计并制造出来的,显示了当时法律与地方黑暗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照片的左侧是一位名叫善坤的女子,她是著名的第九代肃亲王隆懃的女儿,而她的右侧则是她的丈夫——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俗称贡王。在1906年,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对此颇为关注,她评价贡王夫妇说:“王和王妃并不如同大部分中国人那样保守与顽固,他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实践才能。贡王年方三十四,他聪明才智愈加成熟,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形势,从而机智而恰当地处理各种事务。王妃的性格也十分开朗,是贡王最好的助力。”这样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少数名流的风采与深度。